轨道交通展消息 近日,2025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石金杯”施工工法与BIM技术大赛获奖名单正式揭晓。中交一航局承建的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土建01、02工区项目,凭借一系列前瞻性的技术创新实践,成功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以“科技力”彰显了项目在智慧建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BIM技术全程赋能,打造数字孪生工地
项目在02工区全面推行BIM技术,实现了从“纸上蓝图”到“智慧工地”的跨越。通过施工全过程的可视化交底与数字化管理,在场地布置、管线迁改、工序模拟、进度与安全监控等环节精准发力,大幅提升管理效率与现场安全性。BIM技术如同工地的“智慧大脑”,在碰撞检测、盾构风险源识别等方面大显身手,推动工程建设走向可视化、数字化新高度。

洞内无损拆解盾构机,破解狭窄空间施工难题
项目研发的“盾构机洞内弃壳拆机施工技术”,实现了在暗挖隧道内对盾构机的“无损拆解”与“二次组装”。这套“空间魔术”般的工法,在极度有限的作业空间内,做到了快速、安全拆装,同时严控成本与工期,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复杂环境下的地下施工提供了全新范本。

分体式盾构始发工法,突破场地极限
面对始发场地狭小的挑战,项目创新采用“狭小空间内盾构机分体始发施工工法”,将盾构机“化整为零”,分批次吊装,待隧道空间满足条件后,再“合零为整”进行二次始发。这不仅保障了始发环节的安全与效率,缩短了工期,更有效保护了车站已成型结构,为城市密集区的暗挖施工提供了新思路。

淤泥地层玩转“乐高”,推动绿色建造革新
针对淤泥质软土地层,项目应用“绿色装配式支撑施工技术”,将大量现场作业转为工厂化预制、现场“搭积木”式拼装。通过先进工艺提升构件性能,简化了传统繁琐工序,节约人力物力。该技术实现了与传统工艺等强的支撑效果,同时兼顾循环周转与环保要求,是绿色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的生动实践。

预制装配式挡墙,提速低碳车站建设
“地铁车站预制装配式挡墙快速施工技术”将工厂预制与现场装配深度融合,大幅减少了现场湿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了构件精度,有效规避了质量通病,机械化吊装则让施工效率倍增。这项技术特别适用于工期紧张、场地局促的项目,在提升建造速度的同时,显著减少建筑垃圾与环境污染,是技术集约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完美融合。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相关推荐: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峰论坛免费参会报名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 (ACEA)公布的数据,2025年前三个季度,丹麦、罗马尼亚、荷兰、挪威和比利时五个欧洲国家跨越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里程碑:新注册巴士超过一半是纯电动(或插电式混合动力)巴士。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报告称,2025年1月至9月,欧盟电动巴士注册量达到6444辆,比2024年同期增长49%。如果将英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国家也计算在内,这一数字将上升至9346辆,同比增长52%。 以特定国家为例,考察电动巴士在注册巴士和长途客车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丹麦以439辆新注册巴士中的301辆电动巴士位居榜首,新注册巴士中电动巴士占比68.6%,比2024年增长了8.1个百分点。罗马尼亚紧随其后,723辆巴士中有455辆是电动巴士,占比为62.9%,略低于去年的67.2%。 荷兰和挪威的电动巴士普及率也突破了60%:荷兰新注册的688辆巴士中电动巴士有415辆,占比60.3%,同比增长15.9个百分点;挪威的新注册巴士总数为996辆,其中599辆为电动巴士,占比60.1%,同比增长18.7个百分点。增幅最大的国家是比利时,其电动巴士数量增长超过三倍,1271辆新注册巴士中电动巴士达685辆,增幅33.2个百分点,使其电动巴士占比在短短12个月内达到53.9%。 瑞典也接近多数地位,1538辆巴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