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重大民生工程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作为“国家名片”,中国高铁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短短三十年间以自主技术创新突破全球壁垒,其发展历程凝聚着中国科学家群体的智慧与担当。
4月26日下午,轨道交通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以“中国高铁发展及其面临的科技挑战与对策”为题为北大师生带来分享。
当前,我国的轨道交通与高铁发展已进入到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的关键期。翟婉明院士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与北大师生共同探讨了轨道交通发展与中国高铁的未来,以创新驱动巩固“国家名片”地位,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主旨分享
以“中国高铁发展及其面临的科技挑战与对策”为题,翟婉明院士围绕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中国高铁面临的科技挑战与对策、中国高铁未来发展展望等三方面内容进行了分享。
首先,翟婉明院士对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翟婉明院士表示,中国铁路经过二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彻底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六次铁路大提速,既有线上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从100km/h以下提高到了200-250km/h,成为既有线提速幅度最大的国家,极大地提高了铁路运能。如今,中国高铁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里程超过4.8万公里,最高运营速度达到350km/h,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翟婉明院士指出,在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中,我国高铁不断面临着一系列科技方面的挑战。
“我国幅员辽阔,高铁横跨纵跃东西南北中,高铁线路穿越沙漠区、大风区、地震区、湿热区、黄土区、高寒区、软土区、台风区等等,运营环境复杂多变。我国高铁在设计、建造与运营中面临的挑战之多、难度之大,世界罕见。”翟婉明院士表示。
在他看来,未来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方向,将是:更高速快捷——要探寻高速列车最高运营速度的最佳目标值;更安全可靠——要确保高速列车在任何时刻、任何位置、任何环境条件下始终处于安全状态;更绿色环保——速度不是唯一追求目标,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是前提条件;更智能方便——要借力现代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给老百姓乘坐高铁带来更好体验。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进一步实现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与突破。首先,要实现高铁长期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经济性;其次,要建立先进的高铁运营维护技术体系和安全预警系统;第三,研究低能耗、低振动、低噪声的高铁技术;最后,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在高铁上的应用。”翟婉明院士说。
翟婉明院士表示,中国高铁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国高铁持续引领世界的伟大梦想。
轨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9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3条,运营里程11330.5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64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6.9亿人次,进站量16亿人次。9月份,客运量环比减少1.9亿人次,降低6.6%,同比增加1.1亿人次,增长4.3%。9月份全国总运营里程的平均客运强度为0.799万人次每公里日,环比降低3.9%,同比降低3.3%。 其中,43个城市开通运营地铁、轻轨线路274条,运营里程9839.3公里,完成客运量26亿人次,进站量15.4亿人次;16个城市开通运营单轨、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5条,运营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运量7757万人次,进站量5221万人次;18个城市开通运营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线路34条,运营里程520.5公里,完成客运量962万人次,进站量908万人次。 本月新增运营里程119.8公里,新增运营线路2条,为天津地铁7号线一期南段、徐州地铁6号线一期;新增运营区段9个,为成都地铁10号线三期首开段(武侯祠站—太平园站)、成都地铁17号线二期、天水有轨电车示范线(花牛站—分路口站)、南宁地铁4号线一期后通段、长春地铁2号线东延线、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二期、广州地铁13号线二期延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