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展消息 5月22日,由中铁上海工程局参建的沪渝蓉高铁(沪宁段)江苏境内无砟轨道施工全面启动。施工中采用的全国首个智能化集成无砟轨道施工作业流水线,吸引了来自各单位的百人观摩团前来“打卡”。
施工现场,一台搭载北斗RTK系统的放样机器人引人瞩目。它能够自主规划路径、避障行驶,以厘米级精度精准完成轨道板定位。这台机器人集全站仪、精密定位装置和自动喷涂系统于一体,单次作业范围较传统方法扩大数倍,误差从5毫米压缩到3毫米,极大地提高了施工的精准度。
同样吸引众人目光的还有CRTSⅢ型多功能台车。它如同“钢铁巨臂”,在视觉传感器和激光引导下,完成轨道板的抓取、转运和粗铺,精调环节则通过全站仪与算法联动,将误差进一步控制在0.5毫米内。
“过去,轨道板铺设需要数十人协同作业,撬杠、吊具、全站仪测量轮番上阵,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如今,‘测量—抓板—转运—粗铺—精调—灌注’全流程实现智能化,人员减少70%,效率提升50%以上,精准度也有了很大提高。”
智能装备的应用,不仅通过减少人力与误差做“减法”,更在提升效率与安全上做“加法”,为高铁施工按下了“加速键”。以粗铺、精调节为例,传统方法需10人耗费9小时才能完成36块轨道板作业,而多功能台车仅需4人,作业时间也缩短至6小时。
“以前工人要扛着工具在梁面上来回奔波,我们现在只需在地面按下按钮。”一名操作员感慨,“设备还配备了视频监控和异常报警系统,即使夜间施工,精度也始终如一。”
据悉,作为长江沿岸高铁的东段线路,沪渝蓉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大幅缩短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对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优化沿长江地区铁路网布局、服务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以及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北京市发改委近日披露,“十四五”以来北京市累计已有近300家单位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其中,北京公交集团作为清洁生产单位,已经实施30项方案,1562辆公交车完成淘汰更新,实现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7万吨。 交通领域一直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2023年,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耗约占全市能耗的17.5%。这意味着,推进交通领域节能降碳,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公交集团运营常规公交线路1261条,线路长度29084公里,年行驶里程10.94亿公里,年客运量20.98亿人次。此前,北京公交集团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实施节能、减碳、降耗、减污、增效等方面30项清洁生产方案,在绿色发展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30项清洁生产方案可归纳为车辆电动化改造、绿电应用和全系统节能环保改造三大工程。”北京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提升交通领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能源的高效利用、交通工具道路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和降低。 该集团运营的主要设备为公共电汽车。本轮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实施6项车辆更新方案,累计更新车辆1562辆,具体包括: 109辆柴油车更新为纯电动车、369辆LNG天然气车更新为增程式(气)电动车、350辆LNG天然气车更新为增程式(油)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