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公交车正变得越来越小?
据杭州公交集团统计,从2021年大规模“上新”中小型车辆起,杭州累计已有2629辆10米以下(车身长)公交车正在运营中,其中8米及以下车型占到了71.43%。
北京正计划在宽度6米以上的胡同引入“常规小型公交+需求响应微型公交”的复合型公交体系;今年6月,广州首批纯电动小公交亮相,全长6.54米,专为城中村设计;深圳出现“宝宝巴士”,全车仅有10个座位,只为便利市民从地铁到社区出行的“一百米”需求……
毋庸置疑,客流量锐减、车辆空驶率高,是各地在公交运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那么“大车换小车”是主动求变还是被迫之举,是追求效率还是成本控制?公交载客量变小,市民的出行需求是否依然能兜底?今天,咱们来聊聊公交“瘦身”背后的城市发展逻辑。
杭州丁桥小蓝巴
来源:杭州公交集团
头部城市的公交为何都选择“瘦身”?
城市公交“瘦身”,大概可以从10年前说起——2013年,北京的城市街头出现了“袖珍”公交的身影,部分12米公交车开始被8.5米、10米车型替代。这在当年,是北京“特色”,现在已蔚然成风。
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目前,深圳公交的大、中、小型公交车比例已由6:2:2逐步调整为4:4:2;在公交分担率高达51.4%的山城重庆,仅有7座容量的小巷公交,从2020年的2条增至2023年的34条,日均营运里程1.36万余公里,运送乘客2.74万人次……
公交“瘦身”,为何成为全国一线、新一线城市的共同选择?
近两年来公交客运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公交运营收入减少、各地财政缩紧,确实加剧了部分城市的公交经营压力。但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总工程师蔡润林看来,对于一线、新一线城市的公交来说,“活下去”并不是问题,换一种“更精准的活法”才重要,“尝试给公交大改小,并非是客流下降的无奈应对,而是适应城市交通体系快速变化的应变之举。”
公交车型的改变,根子在于大众出行习惯的变化。杭州就是一个典型的样本:
改变之一,在于轨道交通快速成网。
2012年11月24日,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往返于湘湖站至文泽路站、临平站之间。地铁之于公交的边际效应仅一个多月就已出现:同一路线的快速公交B1区间(黄龙公交站-下沙城),因客流量大幅下降,在2013年2月1日停驶。
杭州快速公交B1路区间车
来源:杭州公交集团
再看杭州全域。十年间,杭州地铁建设快速推进,运营里程已累计至516公里,跃升至全国第六位。据最新数据统计,杭州地铁历史最高客流达到503.2万人次, 大大分担了城市出行压力,也分流了公交的固有客流量。
改变之二,在于城市道路的日益完善和汽车保有量的水涨船高。
从2019年到2022年,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约从2.07亿辆增加到2.78亿辆。这与杭州的现状相合。
“多元化的出行方式,让市民在传统公交出行之外,也有诸多方案替代。所以公交的客流竞争压力才会凸显,这倒逼着公交公司必须要转型。”杭州市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海卫解释说。
2025年1-6月,中国新能源客车出口市场表现亮眼。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比亚迪新能源客车上半年出口2082辆,同比增长45%,以市场份额27.29%的亮眼成绩继续稳居行业第一,充分彰显其在全球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与强劲增长动能。 图片来源:比亚迪汽车 技术创新是比亚迪持续领跑的核心引擎。其纯电动客车搭载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高效电驱系统及智能化技术,在核心的安全性能、续航里程、能源效率等关键指标上均树立了行业标杆,赢得海外客户高度认可,成为其开拓全球市场的坚实后盾。 作为比亚迪电动大巴最早深耕的海外市场,欧洲区域在今年上半年表现亮眼,已在德国、英国、意大利、瑞典等多国成功交付共超千台。目前,欧洲市场获电动大巴订单累计超6700台,足迹遍布26国160余城,累计里程5.9亿公里,相当于减少碳排放63万吨。今年6月,比亚迪在2025德国 UITP全球公交峰会上,全新电动大巴B13.b完成在国际舞台的首次亮相,以应对欧洲长途城际线路需求。比亚迪客车陆续交付至亚太、拉美等多个地区,覆盖公交、通勤、机场接驳等多场景需求,以卓越的产品性能与零排放解决方案为全球绿色交通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2025年6月底,比亚迪商用车在全球累计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