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等车难”到“省心行”

同样,家住泰和居的赵先生也有同样的烦恼,“地铁需要多次换乘,能一站直达的公交又太堵,要是公交能更快点就好了”赵先生表示,他在北大明宫上班,如果搭乘地铁需要多次换乘,家门口的36路公交车可以一站直达,但是早上上班,明明通过软件查询公交车辆即将进站,但高峰时拥堵的路况,却让坐公交车变得遥不可及。
“了解市民需求后,我们积极开展客流调查,发现乘客乘坐需求主要集中在白鹿原公交调度站至穆将王地铁站之间,其他路段乘坐量相对较小,开通区间车让乘坐地铁转乘的乘客候车时间由高峰的8-10分钟缩短至5分钟以内。”公交八公司二车队党支部副书记张飞说到。今年以来,与张飞他们相似的客流调查行动在西安各处不断展开,一条条合理方案相继制定。
区间车即是在一条公交线路中,只运行其中部分路段的车辆。开行接驳型区间车既可以减少营运车辆在低客流路段因交通拥堵、信号灯延误等因素造成的平均运速下降,提升线路整体运行速度,又可以减少车辆空驶,将车辆资源更多的投入到乘车需求较高路段。
“我们通过‘运输平衡’,把车辆资源集中到市民最需要的早晚高峰和高强度通勤路段。”公交集团营运生产部副部长董龙辉介绍,17 条区间覆盖城东、城南等区域,包含12条早晚高峰线、3条高校接驳线及2条夜间延点线,实现“全天候、多场景”出行需求覆盖。
赋予市民更多出行主动权
“以前每站必停,不管有没有乘客下上车都要进站,再好的路况速度也提不上去。”浐河东路133路驾驶员张凡说到。如今,运用响应式停靠的方式后,乘客提前按铃、司机观察通过,一趟省下10分钟。“最开心的是听到乘客说‘师傅,今天快了不少’”。
“什么时候公交车能在村口停就好了……”这是住在雷寨村的王先生对公交的期盼。王先生的孩子是玄武路小学5年级的学生,按照以往的运营方式,平时上学得走500多米去公交站乘坐288路前往学校,虽说不是很远,但对小学生来说,路上还是有点不安全,现在招手即停,省时又便利。这些案例都说明市民对公交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越来越高。
“好的方式就应该惠及更多的市民” 董龙辉介绍,响应式停靠服务的开通区域主要是城市外围和相对偏远区域的公交覆盖较低道路,招手停线路则是针对小区、村庄等客流密集度较高的支微道路。本次又开通了15条“响应式停靠”线路以及5条“招手停”线路,涉及航天、浐灞等多个区域路段,满足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

轨道交通展消息 根据提供的2025年10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以下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将涵盖总体运营规模、客运量变化、运营效率、系统类型对比、进站量与客运量关系、运营管理等方面,并结合数据揭示趋势和隐含问题。 1. 总体运营规模 城市覆盖与网络扩展:2025年10月,全国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3条,运营里程达11330.5公里。这表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已非常庞大,覆盖了绝大多数主要城市,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 客运量巨大:月客运量28.2亿人次,进站量16.8亿人次,日均客运量约9096.77万人次。开行列车376万列次,平均每日开行约12.13万列次。这些数字凸显了城市轨道交通在日常通勤中的关键作用,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无新开通线路:本月无新开通线路,但运营里程环比可能有所增加(计算显示环比增加约474公里),可能源于现有线路的延伸或调整,而非全新线路投入运营。 2. 客运量变化趋势 环比增长显著:客运量环比增加1.3亿人次,增长4.8%。这种短期增长可能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如10月黄金周假期带来的出行需求增加,或经济活动的短期复苏。 同比增长放缓:客运量同比增加0.5亿人次,增长1.8%。同比增长率较低,可能反映市场接近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