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安全准点运行的背后,地铁也需要定期“体检”。根据维修计划,每列地铁都要定期回到基地,进行一项看似惊险、实则科学的操作——架车作业,即“上下体分离与转向架维修”。今天,让我们走进地铁维修车间,揭秘这场“地铁侠”的硬核“SPA”!

维修作业开始前,地铁列车首先要“躺平”。多组液压顶同步启动,缓缓将重达200吨的车体举升至约1.2米的高空。整个过程精密控制、分毫不差,确保车体平稳、安全悬空。
当车体升至指定高度后,维修团队随即展开上下体连接部位的拆解作业。各工位技师分工协作,对车体、转向架之间的“关节”进行精确分离。同步协作、规范作业,让“地铁侠”的“身体”稳稳落下,确保每一个环节万无一失。

完成上下体分离后,重达数吨的转向架被平稳推入检修区域。这里,技师们将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测、清洗、修复与组装,确保转向架状态达到最佳,再次上岗服务市民出行。

从车体举升到转向架维修,每一步都凝聚着工匠的专注与智慧。看似平凡的“举高高”,背后是现代轨道交通系统强大的技术支撑与严谨的安全体系。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努力,保障了地铁每天安全、平稳地载着百万人穿梭于城市之间。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相关推荐: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峰论坛免费参会报名
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根据电池使用寿命推算,我国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据统计,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说,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围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积极推进相关国家标准研制发布,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22项,涵盖动力电池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规范、余能检测、再生利用、锂离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黑粉等多个方面,有力支撑和引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 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谢再春介绍,福建省作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标准研制深度融合,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示范模式。 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循环将自主研发的DRT定向循环技术转化为先进标准,实现镍钴锰回收率99.6%、锂回收率96.5%,2024年处理废旧电池超12万吨,再生锂盐1.71万吨。 泉州清能公司通过构建标准体系,2024年处理退役电池237吨,减碳238吨,产值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