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智慧的路、构建强大的云、打通信息的网、提供精准的图、行驶聪明的车。近年来,重庆依托原有的汽车产业优势,布局车联网新赛道,推出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创新应用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开展规模化、多场景示范应用。
只有乘客、没有司机的乘车旅程
APP一键叫车、手机确认、后排落座、系上安全带、点击开始行程,从始发点到目的地,一路上,主驾驶空无一人,方向盘却自主转动。车辆不仅能自动识别红绿灯,对障碍物进行避让,车速也很平稳。这套只有乘客、没有司机的乘车流程,对于在重庆云谷·永川大数据产业园上班的周丰雪来说,已经很是熟练。
“还有100米前方即将红灯……”伴随屏幕提示,车辆减速,周丰雪乘坐的这辆“萝卜快跑”无人驾驶车在信号灯前稳稳停住,时间刚刚好。在肉眼可见信号灯之前就可准确接收信息并给出判断,乘车体验科技感十足。
汽车是怎么“看”到信号灯的?原来,路口建设有车路协调系统,实时为车辆传递整体路网情况,不仅有前方信号灯的变化,还能提供是否有堵车等信息,让无人驾驶汽车更加“耳聪目明”。
在重庆两江新区,能够无人驾驶的不仅是小客车,自动驾驶的货运系统也已经成熟应用。在重庆飞力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内,一辆外形与普通货车无异的新能源汽车正在准备启动,不同的是,这辆货车的主驾驶位上并没有驾驶员。在5G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加持下,随着交通信号灯变绿,它缓缓起步,驶向1.5公里外的目的地。
实现区域内自动驾驶车辆常态化运营
近年来,重庆依托原有的汽车产业优势,布局车联网新赛道,为汽车和道路装上“大脑”。汽车和路网如何做到协同?车联网的背后,有哪些新科技?
自动驾驶货车所行驶的这条“飞力达—旭硕科技”自动驾驶示范路线,位于两江协同创新区,由重庆电信、重庆邮电大学、庆铃汽车和飞力达公司共同研发而成,能基于厘米级高精地图,通过人工智能控制算法完成园区内部复杂环境下的物流任务。
现在,飞力达公司与旭硕科技之间基本上实现“仓储、运输、交付”全流程智能化、无人化、一体化,实现自动驾驶物流运输车从仓库至制造工厂端到端“L4+I4”级别自动驾驶运输应用场景,降低该环节直接人工成本25%,优化出货效率15%,降低故障率20%。
永川区则通过着力实施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条技术路线快速融合,加强车路云协同技术发展。围绕打造西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和示范运营基地,永川区持续对路口进行智慧化改造,部署V2X车路协同系统,应用路测感知、边缘计算和车路通信技术,车路协同环境逐渐完善。2020年以来,永川区改造智能路口超110个、智能化升级1800个路侧停车泊位。
“自2022年永川区开放自动驾驶测试运营以来,目前我们共拥有近60辆自动驾驶常态化运营车辆,城区内全无人站点达130个以上,覆盖城区32平方公里。”百度智能驾驶运营部重庆城市经理阮廷川介绍,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车联网布局正逐步向老城复杂城区道路渗透。
建设智慧的路,构建强大的云,行驶聪明的车
据两江协同创新区车联网项目负责人杜志红介绍,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对总里程约55公里的道路进行了智能化升级,实现了主动式公交优先、交叉碰撞预警等三大类32小类车联网场景,涉及自动驾驶公交、智能网联微循环小巴等共计12种类型车辆。在自动驾驶公交车上,驾驶室旁的疲劳监测系统可以精准智能识别驾驶员行为状态,一旦司机出现异常行为立即预警;“绿波通行”提前告知下一个红绿灯倒计时并给出“建议车速”,司机可基于此参考信息加速或减速通过,实现一路畅通……目前,两江新区共有11辆自动驾驶公交车,累计运行里程达到9.7万公里。
此外,为了让“聪明车”驶上“智慧路”,永川区还整合接入交巡警、交通运管、市政等多个系统数据,构建形成永川智慧交通大脑,推出信号灯智能配时、城市绿波等应用服务,城区交通拥堵程度下降11.3%。与2020年相比,永川智能交通系统覆盖范围内主要道路高峰时段拥堵里程下降36%,全区行程时间缩短5%—25%,平均车速提升5—10公里每小时,违法识别准确率提升60%,车位利用率提高22%。
去年9月,重庆出台《重庆市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创新应用行动计划(2022—2025年)》,将打造以基础平台支撑产业发展的高质量样板,在全国率先开展规模化、多场景示范应用,基于车路云一体化的感知、决策、控制等服务在示范区域实现全覆盖。同时,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量产和规模化应用,形成满足高度自动驾驶要求的智能网联技术体系,关键技术领域的本地支撑能力超过80%,在国内率先建成适配更多车企和通信设备企业产品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C—V2X)网络。
目前,在重庆,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已经通过建设智慧的路、构建强大的云、打通信息的网、提供精准的图、行驶聪明的车,全面实现了重庆车联网先导区智能网联规模化示范应用。2020年8月至今,累计建设504个路口,覆盖两江新区面积300平方公里,道路里程达329公里。
轨道交通展获悉 9月19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TOD论坛2025青岛年会正式发布《中国城轨TOD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指数报告研究范围包括已开通城轨交通TOD(不含有轨电车城市)的46个城市的390条运营/建设/规划线路、7751个物理站点。 报告分别依托各参编单位及协会会员单位的第一手轨道交通运营数据、TOD项目实操经验、国内最早TOD指数、房地产指数研发经验、公共交通政策和学术研究等优势,以及合作伙伴腾讯科技的大数据优势,围绕不同层面的TOD实际应用需求,通过科学、严谨的数据采集与研究分析,汇聚协会、业主、高校、研究和咨询机构的专业力量,并征求城轨资源经营方和地产合作方意见,研发编制而成,旨在为我国TOD发展提供科学、量化评价标准与评估体系。 通过对TOD理念中土地、物业、交通、人口、产业、公共空间等关键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入分析,能够更为系统客观地评估TO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这进而能切实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区的规划引导,促进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一体化发展,倡导崭新的TOD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的人、城、境、业融合发展。 截至2024年底,我国目前58个运营城轨交通的城市中,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