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提升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的安全性与规范性,新版国家标准《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规范》(GB/T 22484-2025)将于2025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全面替代2016版标准。
此次修订在服务要求方面,增加了城市公共汽电车与城市轨道交通两网融合发展、信息化技术应用、定制化出行服务等相关要求。在运营安全方面,增加了新能源车辆设施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相关要求,强化与城市公共汽电车车载终端、驾驶区防护隔离设施相关技术标准的衔接。
运营安全方面修订内容具体如下:
1.增加车辆专用安全设施要求
在车辆等级和配置方面,6.3 条新增了车辆驾驶区防护隔离设施等专用安全设施的要求。此规定有助于保护驾驶员工作环境安全,降低其在运营过程中受到意外干扰或伤害的风险,进而维护全车乘客的安全。
2.明确驾驶员需熟知车辆性能
7.3 条增加了驾驶员熟知车辆性能的要求。熟知车辆性能利于驾驶员及时处理车辆突发状况,防止因对车辆性能不熟悉致使应急处置不当,进而引发安全事故。
3.调整应急调度预案相关内容
8.2.4 条更改了编制应急调度预案的内容,同时 8.3.4 条更改了启动应急调度预案的情形要求。更精准地编制预案及界定启动情形,能让公交系统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迅速响应,保障乘客安全及运营秩序。
4.更改驾乘人员行车准备及车辆检查要求
9.1.1 条更改了驾乘人员在行车准备阶段的要求,9.1.2 条更改了出车前车辆和车内设施例行检查的要求。严格规范行车准备流程与车辆检查标准,可提前排除安全隐患,避免车辆带故障运行。
5.优化行经特殊路段的安全要求
12.2 条更改了行经事故多发路段和限高部位时提示方式的要求,更适宜的提示方式有助于增强驾驶员安全意识,并规避碰撞等事故。同时 12.5 条新增了行经漫水路或者漫水桥的要求,可避免车辆在涉水场景中因处置不当出现熄火、漏电甚至被水冲走等危险情况。
6.要求驾驶员关注车辆报警信息
12.12 条新增了驾驶员应时刻关注车辆报警信息的要求。车辆报警信息常意味着可能存在机械故障或其他安全风险,驾驶员及时关注并处置,可有效预防事故发生。
轨道交通展获悉 9月19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TOD论坛2025青岛年会正式发布《中国城轨TOD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指数报告研究范围包括已开通城轨交通TOD(不含有轨电车城市)的46个城市的390条运营/建设/规划线路、7751个物理站点。 报告分别依托各参编单位及协会会员单位的第一手轨道交通运营数据、TOD项目实操经验、国内最早TOD指数、房地产指数研发经验、公共交通政策和学术研究等优势,以及合作伙伴腾讯科技的大数据优势,围绕不同层面的TOD实际应用需求,通过科学、严谨的数据采集与研究分析,汇聚协会、业主、高校、研究和咨询机构的专业力量,并征求城轨资源经营方和地产合作方意见,研发编制而成,旨在为我国TOD发展提供科学、量化评价标准与评估体系。 通过对TOD理念中土地、物业、交通、人口、产业、公共空间等关键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入分析,能够更为系统客观地评估TO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这进而能切实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区的规划引导,促进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一体化发展,倡导崭新的TOD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的人、城、境、业融合发展。 截至2024年底,我国目前58个运营城轨交通的城市中,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