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是保障市民出行、维系社会运转的“生命线”。近年来,西安市常规公交体系持续完善,截至2023年底已形成409条线路、7442.7公里总长的线网规模,中心城区500米站点覆盖率达88.1%,但高峰时段核心廊道“拥堵慢行、客流积压”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早高峰高新区至长安区线路平均时速仅 15公里,晚高峰钟楼至北客站线路单站候车时长超12分钟,部分大客流站点(如韦曲南地铁站、小寨站)高峰时段乘客滞留率达35%。
为破解这一痛点,基于西安市重要站点快速公交投放策略研究成果结合西安公交“一次刷卡模式”特性、区域发展差异及市民出行需求,现从“线路精准规划、运营高效管理、政策配套保障、实施步骤与效果评估”四大维度,提出以下可落地、可推广的快速公交投放建议,助力实现高峰时段大客流高效运输,推动西安“公交都市”品质升级。
快速公交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覆盖高需求区域、高效疏解高峰客流”。需以大客流站点和枢纽站点核心,结合客流预测的趋势,分 “通勤、旅游、地铁接驳” 三大场景规划线网,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线路与客流需求高度匹配。
西安客流呈现“通勤主导、旅游补充、接驳联动”的显著特征,需针对不同场景设计差异化线路,每类线路均严格遵循“平均站距中心城区≥800 米、外围≥1000 米”原则并结合西安道路实际调整),避免因站点过密导致通行效率下降。
(1)通勤主导型线路:解决“居住区–产业园区”跨区通勤痛点
西安通勤客流集中在“长安区-高新区”“阎良区-经开区”“航天城-雁塔区” 三大廊道,2023年早高峰通勤客流占全日客流的28%,且平均通勤时长超45分钟。针对这一需求,规划2条核心通勤快速公交线路:
线路1:韦曲南地铁站-高新区软件新城线。该条线路基于西安公交现有的616路进行优化,616 路是西安西南方向核心通勤线,2023年早高峰日均客流1.2万人次,途经韦曲南、高新区软件新城,全程28个站点,单程时长90分钟,高峰时段拥堵严重。通过客流数据分析,可以筛选出4个大客流站点,分别为韦曲南地铁站(大客流起点,对接地铁2号线)→郭杜站(长安区居住区集中地)→丈八六路站(高新区软件新城入口)→ 软件新城站(终点),平均站距1050 米,较原线路减少24个站点,单程时长从90分钟压缩至50分钟。
线路2:阎良航空基地-经开区张家堡线。该条线路基于西安公交现有的901路进行优化。阎良区是西安航空产业核心区,就业人口超5万,经开区张家堡是城北商业与办公中心,两地跨区通勤需求旺盛。2023年901路日均跨区客流4000 人次,全程35个站点,单程时长120分钟,难以满足通勤时效需求。通过客流数据分析,筛选3个关键站点,分别为阎良航空基地站(就业集中地)→ 西安北站(枢纽换乘站,对接高铁与地铁 2 号线)→ 张家堡站(经开区核心),平均站距18公里(外围区域客流分散,适配长站距),较原线路减少32个站点,单程时长从120分钟压缩至70分钟。
(2)旅游补充型线路:适配“交通枢纽–景区”节假日大客流
西安作为旅游名城,2023年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其中“大雁塔-兵马俑-华清宫”旅游线路日均客流超2 人次,节假日峰值达5万人次,现有306路公交难以应对。规划1条核心旅游快速公交线路,缓解景区交通压力,该条线路基于西安公交现有的306路进行优化。306路是西安旅游黄金线,2023年国庆期间日均客流3.2万人次,全程15个站点,单程时长90分钟,节假日乘客滞留严重。快速公交聚焦3个核心景区与枢纽,大雁塔地铁站(地铁3/4号线换乘站,旅游客流起点)→ 华清宫站(景区中途站)→ 兵马俑站(景区终点),平均站距15公里,较原线路减少12个站点,单程时长从90分钟压缩至55分钟。
(3)地铁接驳型线路:缓解地铁饱和线路压力
西安地铁部分线路高峰时段满载率超100%,如地铁2号线南段(韦曲南-航天城)早高峰满载率110%、地铁3号线(小寨-通化门)满载率105%,需通过快速公交接驳,分流地铁客流。规划2条地铁接驳快速公交线路:
线路 1:地铁2号线韦曲南站-航天城片区线。地铁2号线南段覆盖长安区核心居住区,2023年早高峰日均客流3.5万人次,满载率110%,部分站点(如航天城站)乘客需等待2-3趟列车才能上车,亟需接驳公交分流。该线路为韦曲南站(地铁2号线换乘站,大客流起点)→ 航天城第一小学站(片区居住区)→ 航天城政务中心站(片区核心)→ 航天城地铁站(地铁 4 号线换乘站,终点),平均站距800米,单程时长18分钟。
线路2:地铁3号线小寨站-曲江新区线,该条线路基于西安公交现有的603路进行优化。地铁3号线小寨至曲江新区段,因途经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景区,高峰时段满载率105%,曲江新区部分居住区距地铁站超1公里,接驳需求大。该线路为小寨站(地铁3/2号线换乘站)→ 大雁塔南广场站(景区接驳)→ 曲江池东路站(居住区),平均站距900米,单程时长20分钟,较原线路减少8个站点。
西安城市建设与客流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中,需建立“季度评估、年度调整”的快速公交线路优化机制,确保线网始终贴合实际需求。
(1)基于客流数据动态调整站点
新增站点标准:
取消站点标准:
(2)对接城市发展规划优化线路
新区延伸:针对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等人口导入区,每半年评估一次快速公交延伸需求。
地铁衔接优化:当地铁新线路开通,1 个月内调整快速公交接驳线路。
运营管理是快速公交落地见效的关键。需充分运用研究成果中的“数据融合技术、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快速公交调度算法”,从运力配置、服务监管、设施优化三方面入手,平衡乘客体验与企业效益,确保快速公交高效运转。
(1)基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客流预测
每周通过灰色马尔可夫模型预测下一周各快速公交线路的客流趋势,重点关注节假日、大型活动等特殊时段。如预测 2024年国庆期间306路日均客流达3.5 万人次,提前7天制定运力支援计划。每日早高峰前1小时,结合当日天气、交通拥堵情况,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如2024年7月某暴雨天,预测616路早高峰客流下降20%,及时将发车频率从20 辆/小时调整为16 辆/小时,避免运力浪费。
(2)基于客流不均衡性分方向与分时段调度
针对线路上下行客流差异,在客流量较少的方向减少发车频次,提升客流密集方向的运输效率。将高峰时段进一步细化为 “高峰初期(7:00-7:30)、高峰中期(7:30-8:30)、高峰末期(8:30-9:00)”,根据客流变化调整发车频次。如616路早高峰初期发车18辆/小时,中期客流峰值时提升至22辆/小时,末期回落至16 辆/小时,确保每时段运力与客流精准匹配。
(3)满载率动态监控
在快速公交车辆上安装客流计数器,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车内客流数据至调度中心,调度员可在大屏上查看每辆车的实时载客量。满载率控制标准严格遵循研究设定的 “50%-120%” 满载率区间,当某班次载客量达120%满载率时,调度中心立即触发 “增发车辆”预警,通知后续车辆加速行驶或从备用场站调派车辆支援;当载客量低于50% 满载率时,适当延长发车间隔,避免空驶。
(1)提供多渠道实时信息服务,减少乘客等待焦虑
在 “西安公交出行”APP新增“快速公交专区”,实时显示每辆快速公交的 “当前位置、预计到站时间、车内拥挤度”。在快速公交站点安装智能候车亭,配备高清信息屏,滚动显示线路发车计划、实时到站信息及临时调整通知。在大客流站点设置语音播报系统,每 2 分钟播报一次快速公交到站信息。
(2)制定服务规范与考核,提升运营质量
制定西安快速公交驾驶员服务规范,明确 “停靠时长(每站≤30 秒,大客流站点≤60 秒)、行车平稳性(急刹次数≤2 次 / 单程)、文明用语(上车问候‘您好,欢迎乘坐快速公交’)” 等要求,并定期开展培训;通过 GPS 定位追踪车辆行驶轨迹,结合车内监控视频,自动识别驾驶员的 “超速、急刹、滞站超时” 等违规行为;在快速公交车辆内、站点智能候车亭设置 “意见反馈二维码”,乘客扫码即可提交建议或投诉,公交企业需在 48 小时内响应处理,并通过 APP 向乘客反馈处理结果,每月公示反馈处理率。
(3)加强安全监管,保障乘客与车辆安全
每辆快速公交配备360度监控摄像头(车内4个、车外2个),实时监控车内乘客状态(与车外道路情况,发现异常(如乘客争吵)时,调度中心可通过车内语音系统及时劝阻。车辆内配备灭火器、急救箱、应急锤,并定期检查,确保完好。站点配备应急呼叫按钮,乘客遇紧急情况(如身体不适)可一键呼叫调度中心,中心将立即协调附近车辆或医护人员支援。
(1)优先清洁能源车辆,兼顾容量与灵活性
核心通勤与旅游线路采用12米级电动公交,额定载客80人,续航里程200 公里,满足高峰大客流与长距离运输需求;地铁接驳线路采用8米级电动公交,额定载客50人,车身灵活,适配短途接驳与狭窄道路。每辆车配备轮椅升降装置、盲文标识、爱心专座,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出行。
(2)加强充电与维护设施,保障车辆正常周转
在快速公交起点站、终点站及枢纽场站建设专用充电站,根据开设的快速公交线路,新增或扩充现有充电站,满足快速公交线路车辆的充电需求。
(3)打造 “智慧、便民” 候车环境
在韦曲南、小寨、西安北站、大雁塔等大客流站点建设 “新一代智能候车亭”,具备以下功能:
基础便民:遮阳棚(防晒防雨)、座椅(每亭 8 个)、照明(夜间亮度≥300lux);智慧服务:实时信息屏、USB充电口(6个/亭)、无线 WiFi;
应急保障:便民服务箱(含急救包、雨伞、充电宝)、应急呼叫按钮(连接调度中心);
郊区站点简化配置:郊区线路(如阎良 – 经开区线)站点,配备简易候车亭(含遮阳棚、座椅、信息牌),确保基础服务的同时控制建设成本;
无障碍设施完善:所有快速公交站点设置无障碍坡道(坡度≤1:12)、盲道(连接站点出入口与人行道盲道),候车亭内设置盲文站牌(标注线路名称、发车时间),方便特殊群体使用。
快速公交投放涉及 “政府规划、企业执行、社会参与”多个层面,需建立三方协同的政策保障体系,解决“资金、路权、推广”等关键问题。
(1)纳入城市交通顶层规划
将快速公交纳入西安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及“公交都市”升级行动计划,明确快速公交的战略定位:“常规公交的补充、地铁的延伸,高峰大客流疏解的核心手段”。结合西安“一核、两轴、三带”城市空间结构,优先在长安路、雁塔路、丈八东路、北二环等核心廊道布局快速公交,形成 “中心城区加密、外围区域延伸”的线网格局。
(2)保障路权与基础设施建设
在快速公交途经的长安路、雁塔路、丈八东路等核心道路,划定公交专用道,采用物理隔离护栏,防止社会车辆侵占,并设置电子监控抓拍系统,确保快速公交通行效率。在专用道途经的交叉口,设置 “公交优先信号灯”,当快速公交接近交叉口时,信号灯自动切换为绿灯,减少车辆等待时间,同时在交叉口进口道设置 “公交专用导向车道”,避免与社会车辆混行。
(3)财政补贴与资金支持
对公交企业购置快速公交电动车辆给予财政补贴,鼓励企业优先选用清洁能源车辆。建立“快速公交运营亏损补贴机制”,政府按快速公交实际客运量给予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年度运营评估结果调整,激励企业提升运营质量;
(1)建立专项运营团队
公交企业成立 “快速公交运营管理中心”,下设调度组(负责实时调度)、维护组(负责车辆维修)、服务组(负责乘客服务与反馈处理)、数据组(负责客流分析与预测),确保运营专业化。制定人员培训计划,调度员需掌握基础应用与调度算法操作,驾驶员需通过服务规范专项培训并考核合格,服务人员需熟悉线路站点、具备基础急救能力,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2)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情况
出现暴雨天气时,启动线路绕行预案,并通过APP、站点信息屏实时通知乘客。出现雾霾天气时,车辆降速至20公里/小时,开启雾灯与示廓灯,车内广播提醒乘客注意安全。当快速公交途经道路施工时,提前72小时发布“临时调整通知”,并在原线路站点设置“临时接驳点”。遇到大型活动时,调整快速公交线路走向,并增开“活动场馆-地铁口”临时接驳快速公交。
(3)开展运营效果评估,持续优化策略
建立快速公交运营效果评估体系,每月从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乘客满意度、车辆利用率、车辆故障发生率、高峰时段单线路客运量等维度开展评估,评估得分≥90分,给予运营团队奖金奖励;得分<70分,约谈团队负责人并制定整改计划;年度评估得分前3名的线路,优先获得下一年度车辆更新与补贴倾斜。
(1)多渠道宣传,提升快速公交知晓度
与《西安晚报》、西安广播电视台、“西安发布”微信公众号等本地媒体合作,开设快速公交专题报道,介绍快速公交的优势、线路规划、运营时间,播放乘客体验采访。开展快速公交体验日活动,邀请市民免费乘坐快速公交,并收集反馈建议,提升快速公交的知晓度。
(2)鼓励公众参与,形成良性互动
通过 “西安公交出行”APP、公交企业官网开展快速公交意见征集活动,邀请市民对线路、站点、服务提出建议。联合西安本地高校、社区,招募快速公交志愿者,在高峰时段协助引导乘客上下车、解答咨询、维护候车秩序,提升运营效率。
(3)推动 “公交+” 融合,提升吸引力
推出快速公交+地铁联程票,可无限次乘坐快速公交与地铁),鼓励市民采用 “地铁+快速公交”的出行组合;与快速公交途经的商圈(如小寨赛格、钟楼开元)、景区(如兵马俑、华清宫)合作,推出快速公交+商户/景区优惠套餐;与高新区、经开区的企业合作,推出企业通勤定制快速公交,提升通勤族使用率。
通过试点、推广、完善三个阶段推进快速公交投放,并建立全周期效果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优化调整。
(1)试点阶段:核心线路先行
试点目标:试点线路高峰时段平均时速提升至 25 公里以上,乘客满意度达 88%,单线路日均客运量超 5000 人次。
试点内容:选择 3 条代表性线路开展试点,覆盖通勤、旅游、接驳三大场景,完成试点线路专用道改造、充电站建设、智能候车亭安装等工作。
重点工作:上线快速公交调度算法包,完成调度员、驾驶员培训,开展宣传推广,组织体验日活动,吸引市民尝试;
(2)推广阶段:扩大覆盖范围
推广目标:快速公交覆盖8条核心廊道,高峰时段平均时速≥26公里,乘客满意度达90%,分担公交高峰客流15%。
推广线路:在试点基础上,新增5条快速公交线路,总运营里程达180公里,投放车辆120辆,覆盖长安、雁塔、经开、阎良、西咸新区等区域。
重点工作:扩建专用道、新建充电站、智能候车亭,优化调度算法,接入地铁、景区实时数据,提升预测精度。
(3)完善阶段:形成成熟体系
阶段目标:快速公交成为西安高峰大客流疏解的核心手段,高峰时段平均时速≥27公里,乘客满意度达92%,分担公交高峰客流20%,车辆利用率≥88%。 优化提升:根据运营数据,优化现有线路(如新增/取消站点、调整发车频次),总运营里程超200公里,投放车辆180辆。
重点工作:实现快速公交与地铁、共享单车、景区的“无缝衔接”;建立“数据驱动、动态优化”的长效运营机制;总结经验,形成《西安市快速公交运营管理规范》。
(1)经济效益
通过精准调度减少空驶率,电动车辆降低能耗成本,预计公交企业年均节约运营成本1000 万元。快速公交缓解道路拥堵,减少私家车出行,预计每年减少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8000万元,减少碳排放1.5万吨。
(2)社会效益
高峰时段市民公交出行时长从平均45分钟缩短至30分钟以内,单站候车时长从12分钟降至5分钟以内;快速公交带动常规公交整体客流量增长10%,市民选择公共交通的比例从现有35%提升至40%。
(3)评估结果应用
根据月度评估数据,调整发车频次、站点设置(如某站点客流持续增长,1 个月内新增停靠);每季度分析合作效果,优化合作模式;每年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下一年度快速公交发展计划(如新增线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快速公交持续适配西安城市发展与市民需求。
西安市重要站点快速公交投放,是破解高峰大客流运输难题、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的关键举措。本建议紧密依托研究成果,从 “线路规划、运营管理、政策保障、实施评估”四大维度,构建了分场景规划、数据化调度、多方协同推进的完整体系,既贴合西安公交一次刷卡模式特性、区域发展差异与市民需求,又具备可落地、可推广的实操性。
若全面实施,预计西安快速公交将覆盖10条核心廊道,高峰时段平均时速提升至27公里以上,乘客满意度达92%,分担20%的公交高峰客流,真正实现 “高峰不堵、候车不长、服务优质”的目标。这不仅能显著改善市民出行体验,更能推动西安公共交通体系向智慧化、高效化、绿色化转型,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公交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交通运输部29日上午举行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前三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今天是重阳节,当前也正值全国“敬老月”,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李颖在会上介绍了交通出行领域适老化服务保障工作进展。 李颖表示,敬老爱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保障老年人安全便捷出行也是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采取多种措施改进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水平,切实提升老年人出行满意度、获得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持续改善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环境。将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纳入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针对老年人出行过程中的痛点堵点,专项部署推动车辆、设施无障碍化改造等工作;推进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更新,开展城市公交运营服务提升专项行动,引导各地推广应用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交车13.6万辆,完成超过3.5万个城市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5000余座地铁车站全部配备无障碍渡板。指导各地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汽车客运站等适老化设施改造。 二是加快提升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品质。围绕老年人出行的特色需求,组织各地打造敬老爱老公交线路超过4700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品牌线路案例32个,指导所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开通“爱心预约”服务。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