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3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颜建强:西安市重要站点快速公交投放建议

分享到:

城市公共交通是保障市民出行、维系社会运转的“生命线”。近年来,西安市常规公交体系持续完善,截至2023年底已形成409条线路、7442.7公里总长的线网规模,中心城区500米站点覆盖率达88.1%,但高峰时段核心廊道“拥堵慢行、客流积压”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早高峰高新区至长安区线路平均时速仅 15公里,晚高峰钟楼至北客站线路单站候车时长超12分钟,部分大客流站点(如韦曲南地铁站、小寨站)高峰时段乘客滞留率达35%。​

为破解这一痛点,基于西安市重要站点快速公交投放策略研究成果结合西安公交“一次刷卡模式”特性、区域发展差异及市民出行需求,现从“线路精准规划、运营高效管理、政策配套保障、实施步骤与效果评估”四大维度,提出以下可落地、可推广的快速公交投放建议,助力实现高峰时段大客流高效运输,推动西安“公交都市”品质升级。

一、聚焦大客流廊道,构建分场景、动态化”公交线网体系

快速公交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覆盖高需求区域、高效疏解高峰客流”。需以大客流站点和枢纽站点核心,结合客流预测的趋势,分 “通勤、旅游、地铁接驳” 三大场景规划线网,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线路与客流需求高度匹配。​

1、分场景规划核心线路

西安客流呈现“通勤主导、旅游补充、接驳联动”的显著特征,需针对不同场景设计差异化线路,每类线路均严格遵循“平均站距中心城区≥800 米、外围≥1000 米”原则并结合西安道路实际调整),避免因站点过密导致通行效率下降。​   

1)通勤主导型线路:解决居住区产业园区”跨区通勤痛点

西安通勤客流集中在“长安区-高新区”“阎良区-经开区”“航天城-雁塔区” 三大廊道,2023年早高峰通勤客流占全日客流的28%,且平均通勤时长超45分钟。针对这一需求,规划2条核心通勤快速公交线路:​

线路1:韦曲南地铁站-高新区软件新城线。该条线路基于西安公交现有的616路进行优化,616 路是西安西南方向核心通勤线,2023年早高峰日均客流1.2万人次,途经韦曲南、高新区软件新城,全程28个站点,单程时长90分钟,高峰时段拥堵严重。​通过客流数据分析,可以筛选出4个大客流站点,分别为韦曲南地铁站(大客流起点,对接地铁2号线)→郭杜站(长安区居住区集中地)→丈八六路站(高新区软件新城入口)→ 软件新城站(终点),平均站距1050 米,较原线路减少24个站点,单程时长从90分钟压缩至50分钟。​

线路2:阎良航空基地-经开区张家堡线。该条线路基于西安公交现有的901路进行优化。阎良区是西安航空产业核心区,就业人口超5万,经开区张家堡是城北商业与办公中心,两地跨区通勤需求旺盛。2023年901路日均跨区客流4000 人次,全程35个站点,单程时长120分钟,难以满足通勤时效需求。​通过客流数据分析,筛选3个关键站点,分别为阎良航空基地站(就业集中地)→ 西安北站(枢纽换乘站,对接高铁与地铁 2 号线)→ 张家堡站(经开区核心),平均站距18公里(外围区域客流分散,适配长站距),较原线路减少32个站点,单程时长从120分钟压缩至70分钟。

2)旅游补充型线路:适配交通枢纽景区”节假日大客流

西安作为旅游名城,2023年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其中“大雁塔-兵马俑-华清宫”旅游线路日均客流超2 人次,节假日峰值达5万人次,现有306路公交难以应对。规划1条核心旅游快速公交线路,缓解景区交通压力,​该条线路基于西安公交现有的306路进行优化。306路是西安旅游黄金线,2023年国庆期间日均客流3.2万人次,全程15个站点,单程时长90分钟,节假日乘客滞留严重。​快速公交聚焦3个核心景区与枢纽,大雁塔地铁站(地铁3/4号线换乘站,旅游客流起点)→ 华清宫站(景区中途站)→ 兵马俑站(景区终点),平均站距15公里,较原线路减少12个站点,单程时长从90分钟压缩至55分钟。​​

3)地铁接驳型线路:缓解地铁饱和线路压力

西安地铁部分线路高峰时段满载率超100%,如地铁2号线南段(韦曲南-航天城)早高峰满载率110%、地铁3号线(小寨-通化门)满载率105%,需通过快速公交接驳,分流地铁客流。规划2条地铁接驳快速公交线路:​

线路 1:地铁2号线韦曲南站-航天城片区线。地铁2号线南段覆盖长安区核心居住区,2023年早高峰日均客流3.5万人次,满载率110%,部分站点(如航天城站)乘客需等待2-3趟列车才能上车,亟需接驳公交分流。​该线路为韦曲南站(地铁2号线换乘站,大客流起点)→ 航天城第一小学站(片区居住区)→ 航天城政务中心站(片区核心)→ 航天城地铁站(地铁 4 号线换乘站,终点),平均站距800米,单程时长18分钟。

线路2:地铁3号线小寨站-曲江新区线,该条线路基于西安公交现有的603路进行优化。地铁3号线小寨至曲江新区段,因途经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景区,高峰时段满载率105%,曲江新区部分居住区距地铁站超1公里,接驳需求大。该线路为​小寨站(地铁3/2号线换乘站)→ 大雁塔南广场站(景区接驳)→ 曲江池东路站(居住区),平均站距900米,单程时长20分钟,较原线路减少8个站点。​ ​

2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西安城市建设与客流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中,需建立“季度评估、年度调整”的快速公交线路优化机制,确保线网始终贴合实际需求。​

1)基于客流数据动态调整站点

新增站点标准:

  • 新建居住区入住率超70%,且周边300米内无快速公交站点;​
  • 某常规公交站点连续3个月高峰时段上下车人次增长10%以上,且符合快速公交站距要求。​

取消站点标准:

  • 高峰时段上下车人次低于200人/小时;​
  • 周边300米内存在其他快速公交站点或大客流常规公交站点;​
  • 取消后不影响线路整体客流覆盖。​

2)对接城市发展规划​优化线路

新区延伸:针对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等人口导入区,每半年评估一次快速公交延伸需求。

地铁衔接优化:当地铁新线路开通,1 个月内调整快速公交接驳线路。

二、依托技术创新,实现精准调度、高效服务、成本可控

运营管理是快速公交落地见效的关键。需充分运用研究成果中的“数据融合技术、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快速公交调度算法”,从运力配置、服务监管、设施优化三方面入手,平衡乘客体验与企业效益,确保快速公交高效运转。​

1、基于数据动态调峰,精准运力配置,避免运力过剩与运力不足

1)基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客流预测

每周通过灰色马尔可夫模型预测下一周各快速公交线路的客流趋势,重点关注节假日、大型活动等特殊时段。如预测 2024年国庆期间306路日均客流达3.5 万人次,提前7天制定运力支援计划。每日早高峰前1小时,结合当日天气、交通拥堵情况,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如2024年7月某暴雨天,预测616路早高峰客流下降20%,及时将发车频率从20 辆/小时调整为16 辆/小时,避免运力浪费。​

2)基于客流不均衡性分方向与分时段调度

针对线路上下行客流差异,在客流量较少的方向减少发车频次,提升客流密集方向的运输效率。将高峰时段进一步细化为 “高峰初期(7:00-7:30)、高峰中期(7:30-8:30)、高峰末期(8:30-9:00)”,根据客流变化调整发车频次。如616路早高峰初期发车18辆/小时,中期客流峰值时提升至22辆/小时,末期回落至16 辆/小时,确保每时段运力与客流精准匹配。​

3)满载率动态监控

在快速公交车辆上安装客流计数器,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车内客流数据至调度中心,调度员可在大屏上查看每辆车的实时载客量。​满载率控制标准严格遵循研究设定的 “50%-120%” 满载率区间,当某班次载客量达120%满载率时,调度中心立即触发 “增发车辆”预警,通知后续车辆加速行驶或从备用场站调派车辆支援;当载客量低于50% 满载率时,适当延长发车间隔,避免空驶。​

2. 服务与监管优化:提升乘客体验,保障运营规范

1)提供多渠道实时信息服务,减少乘客等待焦虑

在 “西安公交出行”APP新增“快速公交专区”,实时显示每辆快速公交的 “当前位置、预计到站时间、车内拥挤度”。在快速公交站点安装智能候车亭,配备高清信息屏,滚动显示线路发车计划、实时到站信息及临时调整通知。在大客流站点设置语音播报系统,每 2 分钟播报一次快速公交到站信息。​

2)制定服务规范与考核,提升运营质量

制定西安快速公交驾驶员服务规范,明确 “停靠时长(每站≤30 秒,大客流站点≤60 秒)、行车平稳性(急刹次数≤2 次 / 单程)、文明用语(上车问候‘您好,欢迎乘坐快速公交’)” 等要求,并定期开展培训;通过 GPS 定位追踪车辆行驶轨迹,结合车内监控视频,自动识别驾驶员的 “超速、急刹、滞站超时” 等违规行为;​在快速公交车辆内、站点智能候车亭设置 “意见反馈二维码”,乘客扫码即可提交建议或投诉,公交企业需在 48 小时内响应处理,并通过 APP 向乘客反馈处理结果,每月公示反馈处理率。​

3)加强安全监管,保障乘客与车辆安全

每辆快速公交配备360度监控摄像头(车内4个、车外2个),实时监控车内乘客状态(与车外道路情况,发现异常(如乘客争吵)时,调度中心可通过车内语音系统及时劝阻。车辆内配备灭火器、急救箱、应急锤,并定期检查,确保完好。站点配备应急呼叫按钮,乘客遇紧急情况(如身体不适)可一键呼叫调度中心,中心将立即协调附近车辆或医护人员支援。​

3. 优选车辆与设施配置,提升服务品质

1)优先清洁能源车辆,兼顾容量与灵活性

核心通勤与旅游线路采用12米级电动公交,额定载客80人,续航里程200 公里,满足高峰大客流与长距离运输需求;地铁接驳线路采用8米级电动公交,额定载客50人,车身灵活,适配短途接驳与狭窄道路。​每辆车配备轮椅升降装置、盲文标识、爱心专座,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出行。​

2)加强充电与维护设施,保障车辆正常周转

在快速公交起点站、终点站及枢纽场站建设专用充电站,根据开设的快速公交线路,新增或扩充现有充电站,满足快速公交线路车辆的充电需求。

3)打造 “智慧、便民” 候车环境

在韦曲南、小寨、西安北站、大雁塔等大客流站点建设 “新一代智能候车亭”,具备以下功能:​

基础便民:遮阳棚(防晒防雨)、座椅(每亭 8 个)、照明(夜间亮度≥300lux);​智慧服务:实时信息屏、USB充电口(6个/亭)、无线 WiFi;​

应急保障:便民服务箱(含急救包、雨伞、充电宝)、应急呼叫按钮(连接调度中心);​

郊区站点简化配置:郊区线路(如阎良 – 经开区线)站点,配备简易候车亭(含遮阳棚、座椅、信息牌),确保基础服务的同时控制建设成本;​

无障碍设施完善:所有快速公交站点设置无障碍坡道(坡度≤1:12)、盲道(连接站点出入口与人行道盲道),候车亭内设置盲文站牌(标注线路名称、发车时间),方便特殊群体使用。​

三、政加强策配套保障,确保长效落地

快速公交投放涉及 “政府规划、企业执行、社会参与”多个层面,需建立三方协同的政策保障体系,解决“资金、路权、推广”等关键问题。​

1. 政府层面,强化规划引导与资源支持

1)纳入城市交通顶层规划

将快速公交纳入西安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及“公交都市”升级行动计划,明确快速公交的战略定位:“常规公交的补充、地铁的延伸,高峰大客流疏解的核心手段”。结合西安“一核、两轴、三带”城市空间结构,优先在长安路、雁塔路、丈八东路、北二环等核心廊道布局快速公交,形成 “中心城区加密、外围区域延伸”的线网格局。​

2)保障路权与基础设施建设

在快速公交途经的长安路、雁塔路、丈八东路等核心道路,划定公交专用道,采用物理隔离护栏,防止社会车辆侵占,并设置电子监控抓拍系统,确保快速公交通行效率。​在专用道途经的交叉口,设置 “公交优先信号灯”,当快速公交接近交叉口时,信号灯自动切换为绿灯,减少车辆等待时间,同时在交叉口进口道设置 “公交专用导向车道”,避免与社会车辆混行。​

3)财政补贴与资金支持

对公交企业购置快速公交电动车辆给予财政补贴,鼓励企业优先选用清洁能源车辆。建立“快速公交运营亏损补贴机制”,政府按快速公交实际客运量给予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年度运营评估结果调整,激励企业提升运营质量;​

2. 企业层面,完善执行机制,提升运营效率

1)建立专项运营团队

公交企业成立 “快速公交运营管理中心”,下设调度组(负责实时调度)、维护组(负责车辆维修)、服务组(负责乘客服务与反馈处理)、数据组(负责客流分析与预测),确保运营专业化。制定人员培训计划,调度员需掌握基础应用与调度算法操作,驾驶员需通过服务规范专项培训并考核合格,服务人员需熟悉线路站点、具备基础急救能力,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2)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情况

出现暴雨天气时,启动线路绕行预案,并通过APP、站点信息屏实时通知乘客。出现雾霾天气时,车辆降速至20公里/小时,开启雾灯与示廓灯,车内广播提醒乘客注意安全。当快速公交途经道路施工时,提前72小时发布“临时调整通知”,并在原线路站点设置“临时接驳点”。遇到大型活动时,调整快速公交线路走向,并增开“活动场馆-地铁口”临时接驳快速公交。​

3)开展运营效果评估,持续优化策略

建立快速公交运营效果评估体系,每月从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乘客满意度​、车辆利用率、车辆故障发生率​、高峰时段单线路客运量​等维度开展评估,评估得分≥90分,给予运营团队奖金奖励;得分<70分,约谈团队负责人并制定整改计划;年度评估得分前3名的线路,优先获得下一年度车辆更新与补贴倾斜。​

3. 社会层面:加强宣传推广,引导公众参与

1)多渠道宣传,提升快速公交知晓度

与《西安晚报》、西安广播电视台、“西安发布”微信公众号等本地媒体合作,开设快速公交专题报道,介绍快速公交的优势、线路规划、运营时间,播放乘客体验采访。开展快速公交体验日活动,邀请市民免费乘坐快速公交,并收集反馈建议,提升快速公交的知晓度。​

2)鼓励公众参与,形成良性互动

通过 “西安公交出行”APP、公交企业官网开展快速公交意见征集活动,邀请市民对线路、站点、服务提出建议。联合西安本地高校、社区,招募快速公交志愿者,在高峰时段协助引导乘客上下车、解答咨询、维护候车秩序,提升运营效率。​

3)推动 “公交+” 融合,提升吸引力

推出快速公交+地铁联程票,可无限次乘坐快速公交与地铁),鼓励市民采用 “地铁+快速公交”的出行组合;​与快速公交途经的商圈(如小寨赛格、钟楼开元)、景区(如兵马俑、华清宫)合作,推出快速公交+商户/景区优惠套餐;与高新区、经开区的企业合作,推出企业通勤定制快速公交,提升通勤族使用率。​

四、分阶段推进实施,确保落地见效

通过试点、推广、完善三个阶段推进快速公交投放,并建立全周期效果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优化调整。​

1. 分阶段实施计划

1)试点阶段:核心线路先行

试点目标:试点线路高峰时段平均时速提升至 25 公里以上,乘客满意度达 88%,单线路日均客运量超 5000 人次。​

试点内容:选择 3 条代表性线路开展试点,覆盖通勤、旅游、接驳三大场景,完成试点线路专用道改造、充电站建设、智能候车亭安装等工作。​

重点工作:上线快速公交调度算法包,完成调度员、驾驶员培训,开展宣传推广,组织体验日活动,吸引市民尝试;​

2)推广阶段:扩大覆盖范围

推广目标:快速公交覆盖8条核心廊道,高峰时段平均时速≥26公里,乘客满意度达90%,分担公交高峰客流15%。​

推广线路:在试点基础上,新增5条快速公交线路,总运营里程达180公里,投放车辆120辆,覆盖长安、雁塔、经开、阎良、西咸新区等区域。​

重点工作:​扩建专用道、新建充电站、智能候车亭,优化调度算法,接入地铁、景区实时数据,提升预测精度。​

3)完善阶段:形成成熟体系

阶段目标:快速公交成为西安高峰大客流疏解的核心手段,高峰时段平均时速≥27公里,乘客满意度达92%,分担公交高峰客流20%,车辆利用率≥88%。​    优化提升:根据运营数据,优化现有线路(如新增/取消站点、调整发车频次),总运营里程超200公里,投放车辆180辆。​

重点工作:​实现快速公交与地铁、共享单车、景区的“无缝衔接”;建立“数据驱动、动态优化”的长效运营机制;​总结经验,形成《西安市快速公交运营管理规范》。

2. 全周期效果评估

1)经济效益

通过精准调度减少空驶率,电动车辆降低能耗成本,预计公交企业年均节约运营成本1000 万元。快速公交缓解道路拥堵,减少私家车出行,预计每年减少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8000万元,减少碳排放1.5万吨。​

2)社会效益

高峰时段市民公交出行时长从平均45分钟缩短至30分钟以内,单站候车时长从12分钟降至5分钟以内;快速公交带动常规公交整体客流量增长10%,市民选择公共交通的比例从现有35%提升至40%。​

3)评估结果应用

根据月度评估数据,调整发车频次、站点设置(如某站点客流持续增长,1 个月内新增停靠);​每季度分析合作效果,优化合作模式;每年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下一年度快速公交发展计划(如新增线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快速公交持续适配西安城市发展与市民需求。​

西安市重要站点快速公交投放,是破解高峰大客流运输难题、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的关键举措。本建议紧密依托研究成果,从 “线路规划、运营管理、政策保障、实施评估”四大维度,构建了分场景规划、数据化调度、多方协同推进的完整体系,既贴合西安公交一次刷卡模式特性、区域发展差异与市民需求,又具备可落地、可推广的实操性。​

若全面实施,预计西安快速公交将覆盖10条核心廊道,高峰时段平均时速提升至27公里以上,乘客满意度达92%,分担20%的公交高峰客流,真正实现 “高峰不堵、候车不长、服务优质”的目标。这不仅能显著改善市民出行体验,更能推动西安公共交通体系向智慧化、高效化、绿色化转型,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公交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刚刚

行业数据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