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5—2035年)》并指出,要完善轨道交通布局,为上海的新战略、新任务、新空间做好支撑,并推动重点工程和项目向轨道交通沿线集聚,实现城市功能与轨道交通建设互促共振。该规划结合现状评估,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规划目标和总体方案,明确了下阶段线网发展的重点方向。如何落实新一轮上海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持续推进上海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上海轨道交通经过30多年发展,目前已开通21条线路、517座车站,运营里程达896 km,全网络工作日日均客运量约为1200万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量的77%。目前在建项目19个,共480 km,预期至“十五五”期末,上海将形成30条线、1300 km左右的线网。
技术人员对既有网络及在建线路的可达性、直达性、速达性、舒适性,结合网络结构、客流效益和安全韧性等维度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估结果反映出既有网络在功能结构、新城与中心城速达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其一,由于上海的网络形态为“放射+环线”,虽具有可减少乘客换乘的优点,但目前上海只有一条环线(4号线),且覆盖范围偏小,导致外围乘客绕行,相当一部分客流进入环线及内部枢纽换乘,造成客流在环线外集聚和拥堵以及环线内重要换乘枢纽的大客流。
其二,部分副中心,如近中环附近的江湾/五角场、金桥、张江等副中心,缺乏直达联系,对其联动发展支撑不足。
其三,网络安全韧性不足,故障条件下对乘客影响较大,中心城外的放射线发生运营中断或进行紧急停运抢修时,乘客没有其他网络途径疏解,从而制约了网络的客流均衡效果和平稳高效运行,造成对乘客的服务水平严重下降并存有重大安全隐患。例如,2024年,11号线由于外部施工侵限发生事故造成了运营中断,乘客无法通过网络自身进行疏解。
其四,目前线网无法满足中心城与新城之间的快速直达性需求,亟需提高其旅行速度、缩短出行时间。目前早高峰时段,五个新城直达中心城的客流占比超过50%,南汇新城直达中心城客流甚至超过80%。上海五个新城至中心城核心区(以人民广场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平均旅行时间在65 min以上。距离市中心最近的嘉定新城,到达人民广场近50 min,南汇新城到达人民广场需要90 min,未能实现《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提出的“30 min联系周边中心镇,45 min达到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 min衔接国际枢纽”的出行目标。
为此,建议下阶段线网发展的重点,一是加快第二环线的建设,通过环线截流外围向心客流、减少乘客绕行、分担核心区换乘压力,强化网络安全韧性;第二环线的建设应结合现状及规划人口岗位的分布,串联客流较大的市级功能中心、大型客流集散点或重要功能区,尽量布局在主要放射线的高峰高断面以外的附近,充分发挥环线截流功能和提升网络韧性,同时与主要市域线、市区线便捷换乘,因此第二环线的范围也不宜过大;二是加快新城快线建设,目前9、11号线早高峰进城方向拥挤问题较为突出,应优先考虑将松江快线、嘉定快线等项目尽早纳入近期建设规划。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相关推荐: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峰论坛免费参会报名
北京市发改委近日披露,“十四五”以来北京市累计已有近300家单位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其中,北京公交集团作为清洁生产单位,已经实施30项方案,1562辆公交车完成淘汰更新,实现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7万吨。 交通领域一直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2023年,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耗约占全市能耗的17.5%。这意味着,推进交通领域节能降碳,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公交集团运营常规公交线路1261条,线路长度29084公里,年行驶里程10.94亿公里,年客运量20.98亿人次。此前,北京公交集团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实施节能、减碳、降耗、减污、增效等方面30项清洁生产方案,在绿色发展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30项清洁生产方案可归纳为车辆电动化改造、绿电应用和全系统节能环保改造三大工程。”北京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提升交通领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能源的高效利用、交通工具道路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和降低。 该集团运营的主要设备为公共电汽车。本轮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实施6项车辆更新方案,累计更新车辆1562辆,具体包括: 109辆柴油车更新为纯电动车、369辆LNG天然气车更新为增程式(气)电动车、350辆LNG天然气车更新为增程式(油)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