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展消息 11月18日,由广州地铁集团牵头,华隧建设等单位参与研制的全球首台原位可变径盾构机“变径一号”,在芳白城际广州火车站至白云站区间(以下简称广白区间)盾构井顺利始发,标志着原位可变径盾构这一新技术首次在轨道交通建设领域实践运用。

新技术解决芳白城际关键难题
“变径一号”从广白区间盾构井始发后,由北往南向广州火车站方向掘进,抵达广州火车站并完成站台层掘进。由于广州火车站位于国铁广州火车站站城改造范围内,近期车站无地面施工条件,若沿用传统的明挖法,该站将受制于地面条件无法实施,成为制约芳白城际建设的关键难题。

此次运用的原位可变径盾构技术,能在无需地面开挖、场地占用的情况下,使用一台盾构机连续完成区间隧道和站台层建设,以满足芳白城际全线工期要求。同时,这一创新工法还解决了传统工法中带来的地面开挖、施工间断和场地占用问题,将大幅提升地下空间开发施工效率和设备适应性,显著降低环境影响和综合成本。
克服场地制约 高效完成吊装及调试工作
“变径一号”盾构机长145米,宽8.83米,重1950吨。广白区间盾构井位于越秀区明德国际商贸园内,周边厂房密集分布,且盾构井长度仅75米,无法满足盾构机正常始发空间需求。同时该盾构井肩负双向共四台盾构始发任务,在狭窄的场地内,既要满足其余三台盾构机的正常掘进,还要保证变径盾构机的进场、下井,给建设者带来重重困难。

面对场地制约难题,广州地铁牵头联合广东华隧、江苏建科等参建单位,多次召开分体始发方案专项协调会,提前谋划、精准施策,对始发场地布置进行全方位优化:摒弃常规地面布置模式,重新调整盾构机台车摆放,充分挖掘左线站台空间潜力,将设备分体部件科学分配至左右线区域,成功实现空间高效利用,减少地面占用面积约550平方米,克服了场地狭窄带来的施工冲突,用28天完成了变径盾构机的吊装和调试工作。

截至目前,芳白城际铁路(芳村—白云机场北)土建工程累计完成53%。10座车站中,6座已封顶,4座进行土建施工;10个区间中,2个已经贯通,6个进行土建施工,2个进行前期准备;出入段线Ⅳ线已贯通、Ⅱ、Ⅲ线进行土建施工。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相关推荐: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峰论坛免费参会报名
轨道交通展消息 根据提供的2025年10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以下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将涵盖总体运营规模、客运量变化、运营效率、系统类型对比、进站量与客运量关系、运营管理等方面,并结合数据揭示趋势和隐含问题。 1. 总体运营规模 城市覆盖与网络扩展:2025年10月,全国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3条,运营里程达11330.5公里。这表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已非常庞大,覆盖了绝大多数主要城市,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 客运量巨大:月客运量28.2亿人次,进站量16.8亿人次,日均客运量约9096.77万人次。开行列车376万列次,平均每日开行约12.13万列次。这些数字凸显了城市轨道交通在日常通勤中的关键作用,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无新开通线路:本月无新开通线路,但运营里程环比可能有所增加(计算显示环比增加约474公里),可能源于现有线路的延伸或调整,而非全新线路投入运营。 2. 客运量变化趋势 环比增长显著:客运量环比增加1.3亿人次,增长4.8%。这种短期增长可能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如10月黄金周假期带来的出行需求增加,或经济活动的短期复苏。 同比增长放缓:客运量同比增加0.5亿人次,增长1.8%。同比增长率较低,可能反映市场接近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