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展消息 北京地铁检修测试中心项目部聚焦1-八通线车载人机界面(DMI)运维需求,专项研发车载人机界面便携测试装置,成功实现对该线路DMI设备电源、操作、显示等核心功能的精准测试,填补了1-八通线DMI离线测试领域的空白。车载人机界面(DMI)是车载设备的“神经中枢”,作为列控系统的关键人机交互门户,其承担着信息显示、数据输入与操作功能,性能稳定性直接关系列车运行安全。通过维检合作交流,检修测试中心项目部及时掌握正线项目部的DMI维修需求,随即组建专项攻关组启动攻坚任务。团队以“离线快速检测+现场便携使用”为核心目标,系统收集设备使用环境、操作需求等关键资料,历经6个月的技术钻研、样品制作与功能试验,最终攻克技术难关,完成该便携测试装置的研发工作。

这款针对1-八通线定制的便携测试装置,具备多方面突出亮点:在功能层面,不仅能精准覆盖该线路DMI设备的电源、操作、显示等基础功能检测,还结合设备长期运行特性,专门设计修复后老化试验模块,可提前排查潜在故障;在设计层面,搭载可视电压表实时监测电压,数据变化直观清晰,有效避免因线路参数差异导致的误判问题;在使用层面,配备详细操作说明与醒目指示灯,操作人员上手简单快捷;在便携性层面,采用手提箱集成设计实现“轻量化”,体积小、重量轻,仅需一根电源线即可在各检修点位随时开展测试,完美适配现场检修场景。截至目前,该装置已在1-八通线DMI检修工作中成功应用,助力完成3台故障DMI设备的自主维修,推动该线路DMI维修效率实现跨越式提升。此前,1-八通线DMI维修完全依赖外委,受沟通衔接、流程周转等因素影响,单台设备维修周期长达6个月,严重制约线路备件周转率,给正线运营带来较大压力。

随着针对该设备的自主维修能力建立,维修周期已缩短至1个月;而此次便携测试装置的投用,进一步优化了DMI检修流程、提升了测试精准度,大幅减少故障排查与反复调试的时间,让1-八通线DMI维修效率再上新台阶。此次专项研发成果,是检修测试中心项目部聚焦线路实际需求、深耕技术创新的生动实践。未来,该装置将持续为提升1-八通线DMI设备检修效率、降低线路维修成本、保障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提供离线检修新思路,为轨道交通设备运维高质量发展注入“线路定制化”动力。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相关推荐: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峰论坛免费参会报名
轨道交通展消息 根据提供的2025年10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以下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将涵盖总体运营规模、客运量变化、运营效率、系统类型对比、进站量与客运量关系、运营管理等方面,并结合数据揭示趋势和隐含问题。 1. 总体运营规模 城市覆盖与网络扩展:2025年10月,全国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3条,运营里程达11330.5公里。这表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已非常庞大,覆盖了绝大多数主要城市,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 客运量巨大:月客运量28.2亿人次,进站量16.8亿人次,日均客运量约9096.77万人次。开行列车376万列次,平均每日开行约12.13万列次。这些数字凸显了城市轨道交通在日常通勤中的关键作用,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无新开通线路:本月无新开通线路,但运营里程环比可能有所增加(计算显示环比增加约474公里),可能源于现有线路的延伸或调整,而非全新线路投入运营。 2. 客运量变化趋势 环比增长显著:客运量环比增加1.3亿人次,增长4.8%。这种短期增长可能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如10月黄金周假期带来的出行需求增加,或经济活动的短期复苏。 同比增长放缓:客运量同比增加0.5亿人次,增长1.8%。同比增长率较低,可能反映市场接近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