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展消息 韩国铁路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铁道研」)成功开发了用于轨道车辆的“车载液氢(液化氢)供应系统”核心技术——一体化(On‑board)液氢供应设备。该系统采用了集压力、流量与温度控制于一体的“紧凑型控制装置”,与旧有模块化设计相比,实现了体积缩减10%、重量减轻5%等优势,大幅提升了系统效率。
小型轻量液氢供给系统的原型
据介绍,该系统可使一次加注后的续航里程较传统氢燃料列车提升两倍以上,从而显著提升运行效率。
极端低温储存:液氢是将气态氢冷却至–253 °C后形成的液态氢,具有体积小而易储运的特性,但对供应系统的控温与压力稳定性要求极高。
紧凑控制系统:此前各功能被设计为独立模块,因体积极大难以安装于列车。此次采用一体化控制装置,将多项功能整合,显著减少体积与重量。
动力输出可观:设计支持四台 95 kW 级燃料电池(总功率达 380 kW),可稳定驱动铁道车辆。
Kevlar 支撑结构:采用 Kevlar(凯芙拉)材质作为储氢容器的支撑框架,其耐久性是钢材的五倍、同时轻质耐热,有效增强了极低温环境下的绝热性能。
双热源汽化方式:系统结合电加热与外部大气热能两种方式作为汽化热源,以提升汽化效率与能耗表现。
自压供应创新:采用自压(Pressure Build‑Up, PBU)系统,在汽化过程中产生压力,通过管路回流驱动燃料电池,维持约 17 bar 压力,省去液氢泵与压缩机等设备,简化系统且提升稳定性。
该研发项目属韩国国家科学技术研究会(NST)下属铁道研基本课题“车载液氢供应系统小型·轻量化技术开发”范畴,由铁道研与合作企业 Parity(株)联合实施。目前系统已进入认证测试阶段,具备列车即刻应用能力,对于加速老旧柴油机车向液氢动力的转换有重要促进作用。
设计的紧凑轻量液氢供应系统的 3D 图纸
开发团队负责人、铁道研高级研究员金吉东表示,计划于2026年前通过多项测试全面验证系统性能,并将这一推进系统应用于现有氢能电车(氢驱动有轨电车)开展液氢实证研究。院长沙公明也强调:“铁路研究院将继续领航可持续铁路环境技术研发,验证氢基城市交通可行性,为新能源转型时代夯实技术基础。”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相关推荐: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峰论坛免费参会报名
北京市发改委近日披露,“十四五”以来北京市累计已有近300家单位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其中,北京公交集团作为清洁生产单位,已经实施30项方案,1562辆公交车完成淘汰更新,实现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7万吨。 交通领域一直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2023年,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耗约占全市能耗的17.5%。这意味着,推进交通领域节能降碳,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公交集团运营常规公交线路1261条,线路长度29084公里,年行驶里程10.94亿公里,年客运量20.98亿人次。此前,北京公交集团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实施节能、减碳、降耗、减污、增效等方面30项清洁生产方案,在绿色发展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30项清洁生产方案可归纳为车辆电动化改造、绿电应用和全系统节能环保改造三大工程。”北京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提升交通领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能源的高效利用、交通工具道路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和降低。 该集团运营的主要设备为公共电汽车。本轮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实施6项车辆更新方案,累计更新车辆1562辆,具体包括: 109辆柴油车更新为纯电动车、369辆LNG天然气车更新为增程式(气)电动车、350辆LNG天然气车更新为增程式(油)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