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展获悉 4月15日,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街道,成都轨道装备智慧工厂里,3名轨道交通车辆检修机器人“医生”正式上岗,为成都轨道交通10号线车辆门“问诊”。成都中车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张仕华介绍,这是机器人“医生”首次出现在西南地区轨道交通车辆维保行业。
机器人机械臂正在检修成都地铁10号线车辆车门的零部件。段玉清 摄
据介绍,这些机器人“医生”为轨道交通车辆门系统智能检修产线的一部分,可负责A型、B型地铁及市域列车三种门型。
工厂产线车间一侧,3台机器人的机械臂不断转动。工作人员拿出一个类似游戏手柄的操作器,在里面输入相应指令,机器人就开始工作了。
质量工程师马迪正在操作机器人机械臂。段玉清 摄
旁边的电脑屏幕上,是机器人的影像化记录面板,是“一车一档”的电子病历。机器人“医生”上线,也使得车辆维保从“定时体检”的“计划修”向针对病理精准医治的“状态修”转型成为可能。
质量工程师马迪正用类似游戏手柄的操作器操作机器人机械臂。段玉清 摄
速度和精度也更高。
据介绍,轨道交通车辆门系统智能检修产线年检修能力可达6250套车门。与传统人工检修相比,机器人“问诊”关键部件装配精度控制可达±0.1mm,效率也提升约100%。
轨道装备智慧工厂是成都轨道集团联合中车四方、中车长客,共同打造的轨道交通车辆维保基地,现已建成整车、转向架、齿轮箱、空调等在内的10条专业检修产线。张仕华说,未来,还将引进更多机器人“医生”,为成都轨道交通5号线、6号线、10号线等更多线路的车辆“保养”“治病”。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轨道交通展获悉 9月19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TOD论坛2025青岛年会正式发布《中国城轨TOD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指数报告研究范围包括已开通城轨交通TOD(不含有轨电车城市)的46个城市的390条运营/建设/规划线路、7751个物理站点。 报告分别依托各参编单位及协会会员单位的第一手轨道交通运营数据、TOD项目实操经验、国内最早TOD指数、房地产指数研发经验、公共交通政策和学术研究等优势,以及合作伙伴腾讯科技的大数据优势,围绕不同层面的TOD实际应用需求,通过科学、严谨的数据采集与研究分析,汇聚协会、业主、高校、研究和咨询机构的专业力量,并征求城轨资源经营方和地产合作方意见,研发编制而成,旨在为我国TOD发展提供科学、量化评价标准与评估体系。 通过对TOD理念中土地、物业、交通、人口、产业、公共空间等关键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入分析,能够更为系统客观地评估TO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这进而能切实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区的规划引导,促进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一体化发展,倡导崭新的TOD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的人、城、境、业融合发展。 截至2024年底,我国目前58个运营城轨交通的城市中,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