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在安凯客车生产研发基地,120台安凯新能源客车整齐列阵,肩负着“双碳”使命缓缓驶出安凯厂区,这支绿色车队将沿着千年驼铃回响的丝绸之路迤逦西行,让“中国智造”的低碳新风跨越山河吹向了中亚腹地——吉尔吉斯斯坦。

技术领航,绿色方案赋能美好出行
吉尔吉斯斯坦坐落于欧亚大陆内陆腹地,东倚中华雄关,北邻广袤哈萨克,西接乌兹别克,南望塔吉克,自古便是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战略要冲。天山山脉纵贯其境,造就了90%山地覆盖的独特地貌,全国平均海拔超2500米,素有“中亚屋脊”与“山地之国”的双重美誉。

作为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吉尔吉斯斯坦是最早支持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中亚国家之一。自合作倡议提出以来,中吉两国以战略协同为引领,在经贸往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持续深化务实合作,不仅在传统领域结出累累硕果,更在绿色发展领域开辟出崭新篇章。
安凯客车不仅是中国客车“走出去”的先行者,更是致力于推动全球构建绿色美好出行的助力者。本次批量交付的新能源客车,定制车身清新靓丽,装配大幅观景车窗,乘坐空间宽敞明亮,与当地现代公共交通需求相得益彰。同时,为精准匹配当地运营需求,安凯客车严格执行欧盟车辆标准,并完成了整车侧翻试验,车辆可靠性显著提升,将有力提升当地居民日常出行体验。
据了解,这批安凯客车迎风交付的120台新能源客车,为亚洲开发银行(ADB)融资的绿色交通升级项目,创下了出口吉尔吉斯斯坦最大电动公交订单纪录,将跨越4000公里抵达比什凯克,以绿色公共交通解决方案助力吉尔吉斯斯坦实现低碳转型,不仅标志着安凯客车在新能源商用车出口领域再创里程碑,更奏响了中吉两国深化绿色合作的华彩乐章。
深耕中亚,驶向出口“新”蓝海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处在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路口。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互联互通持续深化,优势互补效应显著,务实合作不断提质升级,国际协作日益走深走实,合作成果亮点纷呈,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加速布局中亚市场,从单纯的产品出海逐渐向技术出海、产业链出海转变。

作为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民族客车企业代表,安凯客车始终将发展着力点聚焦于“新”“智”方面,以领先的产品实力与完善的售后服务,持续深耕中亚五国市场,不断致力于为当地交通绿色转型贡献“安凯方案”与中国智慧。
从首次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初试锋芒,到哈萨克斯坦300辆订单的强势突破,再到吉尔吉斯斯坦120辆大单再下一城,安凯客车在中亚市场一步一个脚印塑造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不仅如此,安凯新能源产品版图持续扩大,已成功出口至法国、意大利、乌拉圭、尼日利亚、韩国、日本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步伐坚实有力。
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根据电池使用寿命推算,我国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据统计,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说,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围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积极推进相关国家标准研制发布,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22项,涵盖动力电池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规范、余能检测、再生利用、锂离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黑粉等多个方面,有力支撑和引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 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谢再春介绍,福建省作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标准研制深度融合,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示范模式。 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循环将自主研发的DRT定向循环技术转化为先进标准,实现镍钴锰回收率99.6%、锂回收率96.5%,2024年处理废旧电池超12万吨,再生锂盐1.71万吨。 泉州清能公司通过构建标准体系,2024年处理退役电池237吨,减碳238吨,产值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