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解放日报刊发《公交何时到站,要靠居民“盲等硬背”?》一文,报道了奉贤多个公交站的电子站牌长期不显示内容,导致市民无法查看公交车预计到站时间,造成很大困扰。报道发布后,针对公交到站预报屏长期故障问题,奉贤区交通委高度重视,迅速抢修问题点位,排查其他站点相似问题。记者获悉,4月18日,区交通委对报道中提到的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5月13日,对自查中发现的其他故障屏幕也已全部完成维修。
5月15日,记者来到曾被市民投诉的问题点位回访。奉贤新城地铁站公交站电子站牌已正常显示公交车预计到站信息。区交通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前该电子站牌的一处元件发生损坏,第三方运维公司在调货过程中花费了较长时间,这才导致长达数月的故障状态,影响市民体验。
此前“空心站牌”的新寺站已完成电子站牌的安装,目前可以正常显示三条公交路线的预计到达时间。其余几个点位也完成了维修。工作人员介绍,有些电子站牌不显示内容,是因为蓄电池电量耗尽,运维人员未能及时巡查发现和更换,已督促第三方运维公司调整工作机制,避免发生相似问题。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报道刊发后,区交通委组织了自查,还发现南奉公路文耀路站、南奉公路贤浦路站等处的站牌也存在屏显故障等问题,现也已完成维修。除了迅速抢修故障点位、对区内其他站点预报屏全覆盖集中巡查外,区交通委还及时采取临时措施,针对维修期间市民对到站信息的查询需求,制作张贴“随申行”App及小程序的二维码和使用说明,指导乘客如何使用手机查询到站信息,缓解候车焦虑。
为防止再发生市民投诉后仍长期故障的问题,奉贤区交通委交运中心主任刘军表示,将围绕投诉处置、运维养护、监管考核三个方面不断补足短板,监督指导维保单位加大人力和设备投入,提高日常巡查覆盖范围和故障修复响应速度,进一步抓实巡查巡检和维修复核,强化运维过程日常监管。针对反复多发、久拖未决的情况开展跟踪督办,充分运用考核制度压实维保单位责任,更好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常态化正常运行。
为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刘军表示,奉贤区交通委将持续推进公交设施优化,继续开展公交站点设施提升改造,年内计划再新建100座候车亭,完成10处站点无障碍改造和50座站亭座椅改造,持续推进公交预报屏安装普及,年内将完成非挂牌站点全覆盖。同时,在公交站点广泛制作到站预报信息查询指南,方便乘客多渠道获取信息。
轨道交通展消息 根据提供的2025年10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以下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将涵盖总体运营规模、客运量变化、运营效率、系统类型对比、进站量与客运量关系、运营管理等方面,并结合数据揭示趋势和隐含问题。 1. 总体运营规模 城市覆盖与网络扩展:2025年10月,全国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3条,运营里程达11330.5公里。这表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已非常庞大,覆盖了绝大多数主要城市,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 客运量巨大:月客运量28.2亿人次,进站量16.8亿人次,日均客运量约9096.77万人次。开行列车376万列次,平均每日开行约12.13万列次。这些数字凸显了城市轨道交通在日常通勤中的关键作用,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无新开通线路:本月无新开通线路,但运营里程环比可能有所增加(计算显示环比增加约474公里),可能源于现有线路的延伸或调整,而非全新线路投入运营。 2. 客运量变化趋势 环比增长显著:客运量环比增加1.3亿人次,增长4.8%。这种短期增长可能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如10月黄金周假期带来的出行需求增加,或经济活动的短期复苏。 同比增长放缓:客运量同比增加0.5亿人次,增长1.8%。同比增长率较低,可能反映市场接近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