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8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上海首个交通领域专业大模型——通达大模型发布

分享到:
5月26日,上海首家国资背景垂直领域大模型企业——中城交(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在“模速空间”创新生态区正式揭牌。现场,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华,隧道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葛以衡,隧道股份党委副书记、总裁刘纯洁,隧道股份党委副总裁李波,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翟金国,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戴敦伟等嘉宾共同出席,一同为中城交(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揭牌。

上海首个交通领域专业大模型——通达大模型发布(图1)

活动现场,中城交科技与库帕思科技、智算科技、阶跃星辰、建设银行等多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涵盖算力基建、算法研发、产业投融资等关键领域,初步构建起“资本—技术—场景”的多元化产业生态圈。

以AI技术服务交通民生

近年来,中国交通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24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超过54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7.7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在道路里程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也面临着运营任务重、管理压力大等困境。交通行业大模型的出现,将成为破局的关键。

中城交科技聚焦垂类大模型技术,开发了上海首个交通领域专业大模型——通达大模型,通过深度训练人工智能系统,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支撑。

3-25052FR330X9.jpg

上海首个交通领域专业大模型——通达大模型发布

“通达大模型”具有两大核心能力。它既能够担任专家顾问,为管理人员提供专业知识服务,也能够充当各类管理平台的算法基石和中央大脑,实现辅助决策功能。据中城交科技董事长常光照介绍,与通用大模型相比,交通专用大模型可以更好地满足垂直领域在场景适配、结果可信等方面的要求。

基于“端—边—云”的一体化AI架构,通达多模态大模型算法在交通场景中具备“全域感知—智能决策—执行调控”能力。

“如果高架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即便具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依旧需要自行完成事故类型识别、现场情况确认、作业人员设备调度等一系列决策操作。大模型算法接入后,所有这些工作大部分可由人工智能接替,极大提升处置效率。”常光照介绍说,通达大模型具备通用性的AI感知、风险监测、应急响应、资源调度能力,可辅助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效能,相当于为城市交通配备了一位“AI专家”。

“含着金汤匙”出生

在通达大模型诞生的背后,是隧道股份60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积淀。

“垂类大模型的训练,需要海量的工程资料和项目案例作为数据支撑,而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常光照介绍说,在隧道股份的支持下,中城交科技率先构建交通行业专用语料库,整合6大类30小类多模态数据集,收录超200万份行业技术文档、10万公里道路设施数字档案、5万例管理场景案例。这些数据不仅为交通垂类大模型提供了高质量训练素材,更将为模型在复杂场景下的深度应用提供支撑。

依托隧道股份近60年交通基建项目的全周期经验,中城交科技构建了独特的“场景化AI”能力。通过将“规划—建设—运营—养护”全产业链经验转化为AI模型训练的场景输入,实现技术方案与交通治理实际需求的精准匹配,形成“需求定义技术、技术驱动治理”的正向循环。

“可以说,通达大模型在诞生的那一刻,已经具备了超过半个世纪的知识积累和工程实践。”常光照表示。

“90后”年轻创业者组团

在上海首个交通领域垂类大模型的背后,是一支“90后”的年轻创业团队。“我们团队中,‘90后’青年人才占比超过8成。”常光照介绍说,交通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开发与训练,需要计算机、软件工程相关人才,同交通等方面专业人才的高度耦合。因此,中城交科技打造了一支由交通工程专家与算法专家共同组成的“AI训练师团队”。他们之中,既有上海多个重大交通工程的建设者,也有算法领域的名校精英,共同特点是“学历高+专业强+年纪轻”。

此次中城交科技公司顺利揭牌,不仅是隧道股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领域的探索迈入全新阶段。在交通智能化升级加速推进的当下,中城交科技公司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内核,精准锚定场景需求,凭借市场化运作与开放合作机制正式开启“AI赋能交通”新征程,为中国城市构建更高效、智能的未来交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编辑:卓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