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中城交科技与库帕思科技、智算科技、阶跃星辰、建设银行等多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涵盖算力基建、算法研发、产业投融资等关键领域,初步构建起“资本—技术—场景”的多元化产业生态圈。
以AI技术服务交通民生
近年来,中国交通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24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超过54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7.7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在道路里程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也面临着运营任务重、管理压力大等困境。交通行业大模型的出现,将成为破局的关键。
中城交科技聚焦垂类大模型技术,开发了上海首个交通领域专业大模型——通达大模型,通过深度训练人工智能系统,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支撑。
上海首个交通领域专业大模型——通达大模型发布
“通达大模型”具有两大核心能力。它既能够担任专家顾问,为管理人员提供专业知识服务,也能够充当各类管理平台的算法基石和中央大脑,实现辅助决策功能。据中城交科技董事长常光照介绍,与通用大模型相比,交通专用大模型可以更好地满足垂直领域在场景适配、结果可信等方面的要求。
基于“端—边—云”的一体化AI架构,通达多模态大模型算法在交通场景中具备“全域感知—智能决策—执行调控”能力。
“如果高架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即便具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依旧需要自行完成事故类型识别、现场情况确认、作业人员设备调度等一系列决策操作。大模型算法接入后,所有这些工作大部分可由人工智能接替,极大提升处置效率。”常光照介绍说,通达大模型具备通用性的AI感知、风险监测、应急响应、资源调度能力,可辅助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效能,相当于为城市交通配备了一位“AI专家”。
“含着金汤匙”出生
在通达大模型诞生的背后,是隧道股份60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积淀。
“垂类大模型的训练,需要海量的工程资料和项目案例作为数据支撑,而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常光照介绍说,在隧道股份的支持下,中城交科技率先构建交通行业专用语料库,整合6大类30小类多模态数据集,收录超200万份行业技术文档、10万公里道路设施数字档案、5万例管理场景案例。这些数据不仅为交通垂类大模型提供了高质量训练素材,更将为模型在复杂场景下的深度应用提供支撑。
依托隧道股份近60年交通基建项目的全周期经验,中城交科技构建了独特的“场景化AI”能力。通过将“规划—建设—运营—养护”全产业链经验转化为AI模型训练的场景输入,实现技术方案与交通治理实际需求的精准匹配,形成“需求定义技术、技术驱动治理”的正向循环。
“可以说,通达大模型在诞生的那一刻,已经具备了超过半个世纪的知识积累和工程实践。”常光照表示。
“90后”年轻创业者组团
在上海首个交通领域垂类大模型的背后,是一支“90后”的年轻创业团队。“我们团队中,‘90后’青年人才占比超过8成。”常光照介绍说,交通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开发与训练,需要计算机、软件工程相关人才,同交通等方面专业人才的高度耦合。因此,中城交科技打造了一支由交通工程专家与算法专家共同组成的“AI训练师团队”。他们之中,既有上海多个重大交通工程的建设者,也有算法领域的名校精英,共同特点是“学历高+专业强+年纪轻”。
此次中城交科技公司顺利揭牌,不仅是隧道股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领域的探索迈入全新阶段。在交通智能化升级加速推进的当下,中城交科技公司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内核,精准锚定场景需求,凭借市场化运作与开放合作机制正式开启“AI赋能交通”新征程,为中国城市构建更高效、智能的未来交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轨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26条,运营里程10975.8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61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8.5亿人次,进站量17.0亿人次。4月份,客运量环比减少0.3亿人次,减少1.0%,同比增加0.9亿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国总运营里程的平均客运强度为0.865万人次每公里日,环比增加2.1%,同比减少3.5%。本月无新开通线路。 其中,43个城市开通运营地铁、轻轨线路268条,运营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运量27.5亿人次,进站量16.3亿人次;16个城市开通运营单轨、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5条,运营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运量8695万人次,进站量5809万人次;18个城市开通运营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线路33条,运营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运量1047万人次,进站量990万人次。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