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重大民生工程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作为“国家名片”,中国高铁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短短三十年间以自主技术创新突破全球壁垒,其发展历程凝聚着中国科学家群体的智慧与担当。
4月26日下午,轨道交通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以“中国高铁发展及其面临的科技挑战与对策”为题为北大师生带来分享。
当前,我国的轨道交通与高铁发展已进入到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的关键期。翟婉明院士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与北大师生共同探讨了轨道交通发展与中国高铁的未来,以创新驱动巩固“国家名片”地位,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主旨分享
以“中国高铁发展及其面临的科技挑战与对策”为题,翟婉明院士围绕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中国高铁面临的科技挑战与对策、中国高铁未来发展展望等三方面内容进行了分享。
首先,翟婉明院士对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翟婉明院士表示,中国铁路经过二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彻底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六次铁路大提速,既有线上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从100km/h以下提高到了200-250km/h,成为既有线提速幅度最大的国家,极大地提高了铁路运能。如今,中国高铁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里程超过4.8万公里,最高运营速度达到350km/h,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翟婉明院士指出,在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中,我国高铁不断面临着一系列科技方面的挑战。
“我国幅员辽阔,高铁横跨纵跃东西南北中,高铁线路穿越沙漠区、大风区、地震区、湿热区、黄土区、高寒区、软土区、台风区等等,运营环境复杂多变。我国高铁在设计、建造与运营中面临的挑战之多、难度之大,世界罕见。”翟婉明院士表示。
在他看来,未来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方向,将是:更高速快捷——要探寻高速列车最高运营速度的最佳目标值;更安全可靠——要确保高速列车在任何时刻、任何位置、任何环境条件下始终处于安全状态;更绿色环保——速度不是唯一追求目标,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是前提条件;更智能方便——要借力现代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给老百姓乘坐高铁带来更好体验。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进一步实现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与突破。首先,要实现高铁长期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经济性;其次,要建立先进的高铁运营维护技术体系和安全预警系统;第三,研究低能耗、低振动、低噪声的高铁技术;最后,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在高铁上的应用。”翟婉明院士说。
翟婉明院士表示,中国高铁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国高铁持续引领世界的伟大梦想。
轨道交通展获悉 9月19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TOD论坛2025青岛年会正式发布《中国城轨TOD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指数报告研究范围包括已开通城轨交通TOD(不含有轨电车城市)的46个城市的390条运营/建设/规划线路、7751个物理站点。 报告分别依托各参编单位及协会会员单位的第一手轨道交通运营数据、TOD项目实操经验、国内最早TOD指数、房地产指数研发经验、公共交通政策和学术研究等优势,以及合作伙伴腾讯科技的大数据优势,围绕不同层面的TOD实际应用需求,通过科学、严谨的数据采集与研究分析,汇聚协会、业主、高校、研究和咨询机构的专业力量,并征求城轨资源经营方和地产合作方意见,研发编制而成,旨在为我国TOD发展提供科学、量化评价标准与评估体系。 通过对TOD理念中土地、物业、交通、人口、产业、公共空间等关键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入分析,能够更为系统客观地评估TO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这进而能切实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区的规划引导,促进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一体化发展,倡导崭新的TOD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的人、城、境、业融合发展。 截至2024年底,我国目前58个运营城轨交通的城市中,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