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轨道交通隧道每日承载着庞大的客流运输,不仅是城市交通体系的关键支撑,更是 “上海智慧” 的象征,展现着这座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卓越成就与非凡实力。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建设者们的心血与智慧,彰显着上海轨道交通隧道结构那令人赞叹的安全韧性。此次对话协会会长、轨道交通领域专家毕湘利,跟随他的思路探寻轨道交通隧道结构的安全韧性。
毕湘利:上海地铁已经运营30年,30年的时间其实是走过了西方地铁发展的百年历程。1863年,伦敦第一条地铁开通运营,到现在已经160年了,而上海仅用30年的时间,运营规模就已经超过了800公里,目前占公交市场的比重超过了四分之三。
时至现在,按照上海市政府要求,上海地铁已经从重视线路数量的增长,转变为重视质量的提升。质量提升是什么?我理解就是长期运营安全质量的提升。我们的隧道结构安全,事实上是长期运营安全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保证我们这个隧道结构的百年可维护,这是一个很重大的课题。
Q2:在重视质量提升的背景下,为实现隧道结构安全百年可维护,工程技术方面做了哪些迭代升级?
毕湘利:比如,曾经在上海地铁建设的初期,隧道设计是根据列车3米车宽的限界,采用了5.5m的内径。但到十二·五末的时候,做了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一方面是新的规范要求隧道内须设置侧向的疏散平台,另一方面也更多地考虑到隧道的可维护性,建议把这个隧道内径扩大40cm,从5.5m改到5.9m,为未来这个隧道的可维护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Q3:隧道建设的安全性和长久性是地铁运维的核心命题之一。我们是否在尝试更多技术突破,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韧性的乘数效应?
毕湘利:刚才讲到的一个就是隧道内径的扩大,为未来预留可维护的空间。另外,我们正在做一件事情,就是从十三·五末,在建设轨道交通18号线的时候,管片的接头做了一个新的尝试:把传统的螺栓连接改成了榫卯连接,采用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将管片紧密拼插在一起,这种方式叫作快速接头。因为隧道管片最大的薄弱点实际上就是接头部位,接头的钢度与强度是决定着隧道寿命的关键因素。经过计算,我们每公里的隧道接头长度实际上是隧道长度的20倍多。所以如何将接头的薄弱点处理好,在我看来是这个行业应该共同考虑的问题。
▲轨道交通18号线管片拼装现场
毕湘利:随着数字化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这是个机会。什么机会呢?就是我们正在跟相关的施工单位一起研发智能盾构、数字化盾构。类似于全自动驾驶列车,这种盾构机能够在推进过程中实现控制轴线纠偏、拼装管片、同步注浆以及盾尾的油脂等系统的协同运作。
▲自适应推进的盾构
Q5:智能装备的快速发展,为隧道结构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推广方向您觉得会在哪里?
这样一来,盾构隧道结构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就进一步保障了地铁的运营安全,那么我们前面说的地铁隧道的百年可维护就能得以实现。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轨道交通展获悉 9月19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TOD论坛2025青岛年会正式发布《中国城轨TOD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指数报告研究范围包括已开通城轨交通TOD(不含有轨电车城市)的46个城市的390条运营/建设/规划线路、7751个物理站点。 报告分别依托各参编单位及协会会员单位的第一手轨道交通运营数据、TOD项目实操经验、国内最早TOD指数、房地产指数研发经验、公共交通政策和学术研究等优势,以及合作伙伴腾讯科技的大数据优势,围绕不同层面的TOD实际应用需求,通过科学、严谨的数据采集与研究分析,汇聚协会、业主、高校、研究和咨询机构的专业力量,并征求城轨资源经营方和地产合作方意见,研发编制而成,旨在为我国TOD发展提供科学、量化评价标准与评估体系。 通过对TOD理念中土地、物业、交通、人口、产业、公共空间等关键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入分析,能够更为系统客观地评估TO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这进而能切实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区的规划引导,促进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一体化发展,倡导崭新的TOD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的人、城、境、业融合发展。 截至2024年底,我国目前58个运营城轨交通的城市中,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