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展消息 9月4日上午,由中宣部、人民日报社、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团近30名中外媒体朋友走进中交集团承建的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一期工程,通过采访交流、实地考察、走上列车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成为30号线首批“乘客”,感受成都轨道交通发展魅力,了解成都轨道城市建设成就,唱响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声。
曹鹏程感谢成都轨道集团、中国交建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他指出,本次访问的重点在于通过实地考察,增进各国对中国企业实践经验的理解,探索共同发展的途径。并期待此次访问能促进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查长苗代表中交集团对远道而来的中外媒体朋友表示感谢,并介绍了中交集团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与发展;同时,通过“中交助梦”行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文化交流,提升当地民生福祉,展现了企业在推动全球合作与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胡可军代表中交轨道交通分公司向到场的记者朋友们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介绍了中交轨道交通业务在国内外取得的成绩。他表示,中国交建已成为中国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力量,并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轨道交通项目,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与发展。
在30号线应急监控暨培训教育中心,项目负责人向各国媒体朋友详细介绍了成都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情况、30号线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用的各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工法。
记者们对成都地铁在世界城市地铁里程排名中的领先地位、高品质运营服务以及形成的较为先进的技术体系纷纷表示赞叹,并对中国工程师们的智慧与勤劳表达了敬意。
在高碑坝车辆段的机车车辆运用库,媒体朋友们登上了30号线的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列车。工作人员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列车的设计风格、无人驾驶技术的特点及其优势。当得知列车能够通过车内摄像头实现智能化分析,监测车厢内的乘客密度、检测是否有物品遗留或人员滞留等情况时,媒体朋友们不禁对其先进性表示高度赞赏。
伊拉克国际通讯社的高级编辑雅斯敏·古米里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感到非常惊讶,她表示:“技术是关键因素,这些技术使得人们能够更快地互联互通,提高出行效率。”
老挝国家电视台记者苯差叻蓬·威莱翁对全自动运行技术的发展感到异常兴奋:“全自动运行技术是当前全球铁路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它不仅能够提高运营效率,减少人为错误,还能实现更精准的调度和更安全的运行。如果有机会再次回到成都,希望能够乘坐体验30号线,那将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时刻。”
马来西亚《星报》的首席商务官莉迪娅·王是此次采访团的媒体记者,她对所见也表示赞赏,“看起来非常好,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现代的系统,看到中国与世界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成都市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中国交建承建的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一期工程项目,承载着积极践行“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在西部地区全面树立“中交铁道”品牌形象的使命重任。该项目对支持双流机场临空经济区和东部新城建设、加密城区南部轨道网络、优化成都市轨道交通网络结构和性能、加强成都各区域间经济文化和社会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