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常州“云公交3.0版”上了新闻。这种公交通过预约下单,有固定站点,但无固定行车路线;类似网约车,又只收公交的价钱。更“新鲜”的是,车辆不是传统大中型公交车,而是5座电动轿车。监测发现,这种“小快灵”公交投用以来,线路日均客运量涨了一倍多,深受市民欢迎。
常州用轿车跑公交这一举措,体现了公共服务顺应时代发展灵活变革的智慧,为其他地方应对新形势新命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人口在变,人们的出行选择也在变。一些地方,特别是人口流出或人口密度不那么高的区域,坐公交的人持续下降有一段时间了,很多公交大巴乘客寥寥成了常态。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公共汽电车完成客运量185.1亿人次,同比下降5.0%。
在此情况下,若继续使用传统大巴车,很容易导致运力浪费;若压缩班次,又会造成等待时间过长。公交企业和地方政府陷入两难。公交服务成本不菲,单单采购一辆大巴车就动辄要上百万,车多客少使得财政补贴资金使用低效。在地方财政普遍承压的当下,这种情况注定难以为继,也没必要继续。
陷入同样困境的常州,在部分线路(包括“村村通”线路)改用轿车跑公交,精准找到了成本与效益的平衡点。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利用网络预约等现代技术,结合科学测算投入运力。这种做法既满足了零散的出行需求,避免让基本公共服务“断档”;又节省了财政开支,减少无谓的浪费;还因为车辆更小、线路更灵活,降低了碳排放,可谓一举多得。
作为GDP“万亿城市”,常州的经济活跃,财政充裕,并非“养不起”大公交。即便如此,常州仍然主动求变,精打细算,探索更经济、高效的公交运营模式,体现了对民生需求和纳税人的钱负责任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常州开动脑筋,打破常规,找到至少现阶段行之有效的公交运营新模式,足可视为一次公共服务创新的成功实践。
“轿车跑公交”只是解决公交困境的尝试之一,在常州之前,早有许多城市展开公交小型化、定制化探索。常州做法的特别之处在于,“轿车跑公交”这个脑洞开得足够大,同时还用在了容易被忽视的“村村通”线路。这表明常州在打破传统、挣脱束缚上更出彩,在追求公共服务普惠性上更用力。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执政亮点。
公共服务包罗万象,公共交通只是其中一个小的方面。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变化的转型期,人口、经济、环境、社会等各方面挑战繁多,应对难度不小。面对日常履职理政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各地不妨像常州破解公交困境所做的那样,举一反三,大胆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打造真正的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
轨道交通展消息 根据提供的2025年10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以下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将涵盖总体运营规模、客运量变化、运营效率、系统类型对比、进站量与客运量关系、运营管理等方面,并结合数据揭示趋势和隐含问题。 1. 总体运营规模 城市覆盖与网络扩展:2025年10月,全国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3条,运营里程达11330.5公里。这表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已非常庞大,覆盖了绝大多数主要城市,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 客运量巨大:月客运量28.2亿人次,进站量16.8亿人次,日均客运量约9096.77万人次。开行列车376万列次,平均每日开行约12.13万列次。这些数字凸显了城市轨道交通在日常通勤中的关键作用,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无新开通线路:本月无新开通线路,但运营里程环比可能有所增加(计算显示环比增加约474公里),可能源于现有线路的延伸或调整,而非全新线路投入运营。 2. 客运量变化趋势 环比增长显著:客运量环比增加1.3亿人次,增长4.8%。这种短期增长可能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如10月黄金周假期带来的出行需求增加,或经济活动的短期复苏。 同比增长放缓:客运量同比增加0.5亿人次,增长1.8%。同比增长率较低,可能反映市场接近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