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无线调度系统用于调度员、列车司机、站务员等一线人员之间的语音、视频等通信通话。随着无线通信技术从TETRA、LTE向5G不断演进,系统功能也逐步增强。早期线路采用工作于800MHz频段的TETRA技术(第二代移动通信),支持语音和低速数据,但无法实现视频传输。2015年,工信部规划1785-1805MHz频段用于城轨LTE(第四代移动通信),新增了视频、图片及高速数据传输功能。此外,我国自主研发的EUHT技术凭借高可靠、低时延等优势,进一步提升了无线调度系统性能。

目前,北京地铁同时存在TETRA、LTE和EUHT三种无线通信制式,设备型号多样,导致不同线路、不同制式终端之间无法互联互通,给日常运营及应急指挥带来挑战。
为解决调度系统纵向不完善、横向互通缺失、通信手段单一及缺乏备用网络等问题,资产维护管理部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联合开展“线网统一无线调度系统互联互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科研攻关,近期取得重要成果。项目团队对北京地铁统一无线调度进行了顶层设计规划,并建成全国首个线网统一无线调度系统和基于5G公网的MCX(关键任务通信,含MCPTT、MCVideo与MCData)可视化无线集群调度系统,在1-八通线、2号线、3号线、8号线、11号线、13号线成功试点,实现了从“单线作战”到“全网协同”的重要突破。
线网统一无线调度系统依托无线调度互联互通技术,使应急指挥中心可以纵向集中调度TETRA、LTE、EUHT等不同制式终端,高效支撑全网应急抢险、移动会商等场景。在换乘站,不同制式终端之间实现横向互通,同一制式终端可跨线漫游,彻底打破“信息孤岛”,为大客流疏导、多专业协同和跨线作业提供有力技术保障,显著提升应急响应与指挥效率。
基于5G公网的MCX可视化无线集群调度系统突破了专网自建网络覆盖和单线部署的局限性,依托运营商公网实现了语音、视频、数据通信,丰富了调度通信手段,实现通信网络冗余“双保险”。该技术可助力调度员直接呼叫全线网任一位置的工作人员,打破“地理界限”,实现“指令下达无盲区”。
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完成了跨制式数据接口协议的定制开发,建立了稳定可靠的数据桥梁;实现了多种媒体编码格式的高性能实时转换,确保了音视频数据的流畅与保真;构建了一套一体化的数据汇聚与分发中枢,对所有终端数据进行集中采集、统一分发,提升了线网级调度管理的便捷性与实时性。同时在确保日常运营“零干扰”的前提下,团队利用有限的天窗时间,高效完成了从设备安装、布线、调试到系统在线升级的全流程作业,为后续线网其他线路接入线网统一无线调度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撑。
轨道交通展消息 根据提供的2025年10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以下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将涵盖总体运营规模、客运量变化、运营效率、系统类型对比、进站量与客运量关系、运营管理等方面,并结合数据揭示趋势和隐含问题。 1. 总体运营规模 城市覆盖与网络扩展:2025年10月,全国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3条,运营里程达11330.5公里。这表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已非常庞大,覆盖了绝大多数主要城市,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 客运量巨大:月客运量28.2亿人次,进站量16.8亿人次,日均客运量约9096.77万人次。开行列车376万列次,平均每日开行约12.13万列次。这些数字凸显了城市轨道交通在日常通勤中的关键作用,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无新开通线路:本月无新开通线路,但运营里程环比可能有所增加(计算显示环比增加约474公里),可能源于现有线路的延伸或调整,而非全新线路投入运营。 2. 客运量变化趋势 环比增长显著:客运量环比增加1.3亿人次,增长4.8%。这种短期增长可能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如10月黄金周假期带来的出行需求增加,或经济活动的短期复苏。 同比增长放缓:客运量同比增加0.5亿人次,增长1.8%。同比增长率较低,可能反映市场接近饱...